从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鼠伤寒沙门菌的鉴定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3

从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鼠伤寒沙门菌的鉴定与分析

王鹏 1 王章云 2 唐友凤 2

1慈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湖南慈利 427200) 2慈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慈利 427200)

摘要:目的:对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为沙门氏菌临床治疗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样本进行沙门氏菌增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细菌生化反应符合沙门氏菌,符合率为96.89%。其血清分型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药敏试验结果对: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多西四环素、青霉素、羧苄西林耐药。结论:该沙门氏菌为我县常见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该沙门氏菌的检出对我县的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鼠伤寒沙门氏菌;血清分型;药敏

沙门氏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许多国家都将沙门氏菌列为食品中病原菌监测菌之一,并建立电子网络监测体系[1],我县2020年被列为湖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县,设置了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为食源性疾病中的沙门氏菌主动监测单位。2020年8月20日,从一例女性急性胃肠炎患者粪便标本中检测出一株沙门氏菌,该菌形态、生化、血清学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血清型(salmonella typhimurium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仪器:TDR-300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湖南省长沙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配套试剂:肠杆菌科细菌检测试剂盒;湖南省长沙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有效期内应用。

1.1.2:试剂:沙门氏-志贺氏培养基(S.S.),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麦康凯琼脂(MAC),亚硫酸铋琼脂(BS),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三糖铁琼脂(TSI),动力-吲哚-尿素(MIU)琼脂,Cary-Blair运送培养基(即用型运送培养基),青岛高科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改良亚硒酸盐绿增菌肉汤(SBG),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60瓶),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1.3: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型号:Hfsafe-1200A2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1.2方法

1.2.1:资料:2020年本县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单位,慈利县人民医院哨点监测病例,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内监测病例,主要为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就诊病例。病例定义:以腹泻、腹痛为主诉,每日排便次数≥3次,发热粪便性状异常等症状,共计19份。

1.2.2:样本收集:由哨点医院慈利县人民医院肠道门诊临床医生依据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新鲜粪便或肛拭标本(在用药之前)置于Cary-blair运送培养基、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符合《实验室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1.2.3:分离及鉴定:将采集的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的肛拭子或少许粪便标本放入SBG增菌液进行增菌,37℃培养18-24小时,从中挑取可疑菌群接种三糖铁琼脂(TSI),37℃培养18-24小时,结果为K/A,产气±,硫化氢阳性的为可疑菌落,用TDR-300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生化鉴定,鉴定结果为沙门氏菌的用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沙门菌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学分型。依据Kauffman-white抗原表确定菌株血清型。

1.2.4:药敏试验:采用TDR-300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肠道致病菌的抗生素敏感试验。

2结果

2.1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黄某、女、21岁,湖南省慈利县零阳镇人。2020年8月18日16:00进食冰西瓜、毛豆。2020年8月19日8:00发病;2020年8月20日因腹痛、腹泻在慈利县人民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主要症状:恶心、呕吐、5次/天,腹痛、腹泻水样便10次/天。收治住院治疗。经回顾性调查确认,患者前一周内无外出就餐和旅游史,家中直系亲属无腹泻患者,经治疗相关症状已经消失,预后良好。

2.2分离培养:将标本分别接种于新改良SBG增菌液中,混浊生长后,接种S.S培养基(SS)、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XLD),亚硫酸铋培养基(BS)、麦康凯培养基(MAK)、以及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37℃18-24小时培养,选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半固体培养基(TSI),以接种针挑取待试验菌可疑菌落,先在斜面上划线,再于底层穿刺。置37℃18-24小时培养后,观察结果本菌为典型的沙门氏菌培养物使斜面呈碱性(红色),底层呈酸性(黄色),产硫化氢(琼脂变黑色)。在S.S平板上为无色半透明、光滑、稍扁平、菌落大小不一、中心带黑色;在麦康凯平板(MAK)上为无色、半透明菌落;在XLD平板上为无色、半透明菌落;在BS平板上为无色、半透明、中心带黑色菌落;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上为紫色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G-。

2.3、生化反应:

2.3.1初步生化鉴定:从分离培养平板上挑取至少3-5个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斜面和动力-靛基质-尿素半固体各一支(先穿刺TSI底层,再浓密划斜面;随后即垂直穿刺2/3深度的MIU),37℃培养18-24小时,观察生化反应。

2.3.2 系统生化鉴定:用TDR-300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湖南省长沙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配套试剂:肠杆菌科细菌检测试剂盒。做系统生化鉴定。结果为:赖氨酸脱羧酶 、葡萄糖氧化,肌醇发酵,甘露醇,L-阿拉伯糖,硫化氢产生,海藻糖发酵,木糖发酵,麦芽糖,D-甘露醇发酵,葡萄糖,鸟氨酸脱羧酶,枸橼酸盐,鼠李糖发酵,蜜二糖发酵,山梨醇等均为阳性;水杨苷发酵,侧金盏花醇发酵,丙二酸盐,蔗糖,七叶苷,靛基质,乳糖,纤维二糖,α-甲基葡萄糖苷,精氨酸,苯丙氨酸脱羧酶,阿拉伯醇,尿素酶,β-半乳糖苷酶,卫矛醇发酵等试验均为阴性。结果均符合沙门氏菌反应,符合率96.89%。

2.4、血清学鉴定:分离菌株与O抗原A-F多价诊断血清凝集,沙门氏菌因子血清:O1,O4,O12凝集,O5不凝集,H1=i,H2=?凝集。盐水对照不凝集,查Kauffman-white抗原表,确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2.5、抗生素敏感谱:用TDR-300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湖南省长沙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配套试剂:肠杆菌科细菌检测试剂盒有效期内应用,做系统药敏鉴定。结果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拉啶、头孢吡腭、美罗培南、氨曲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敏感;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西丁、庆大霉素耐药。

3讨论

3.1 沙门菌是引起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全球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在欧美等国发展居首位或者第二位[2]。沙门氏菌血清型特别复杂已经公布的Kauffman-white抗原表共有2700多个血清型。我国报道的血清型有300多个。我县历史上曾发生多起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菌型有鼠伤寒沙门氏菌[3];肠炎沙门氏菌[4];都柏林沙门氏菌[5];圣保罗沙门氏菌[6]。本次食源性病原菌监测中检出的血清型(4、5、12、i:-)沙门菌是鼠伤寒沙门菌变种的单相沙门菌,其O抗原和H抗原第一相等同于鼠伤寒沙门氏菌,但缺少H抗原第二相。据报道,目前该血清型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群感染沙门氏菌病最常见的血清型之一,这次检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菌种与以往有所不同,极大地丰富了本地的菌种库,为公共卫生和临床提供了预防,诊断和治疗沙门菌提供了更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对沙门氏菌的生物溯源研究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3.2 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抗生素的不恰当使用或滥用,沙门菌耐药性日趋严重。本次检出鼠伤寒沙门菌对测试的2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出现多重耐药现象,但不能确定是患者本身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还是鼠伤寒沙门菌天然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也可能与环境,滥用抗生素有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对该菌株耐药性的研究。提示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药物的监管,加大沙门菌耐药性的监测,随时更新沙门菌的抗生素耐药谱,指导临床正确用药[13],控制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3.3 作为承担食源性疾病突发卫生事件处置,食源性病原菌监测的医疗机构,传统突发事件的调查,病原分离、处理与控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医疗机构工作的需求,关口前移,哨点医院积极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以便能发现某发疫情的要起苗头,随着相关检验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每年都有新的菌种或血清型不断被检出,这就要求除了会应用传统的细菌培养鉴定技术外,还需要学习使用新的检验技术,即实时荧光PCR、PFGE技术。特别是PFGE技术是目前细菌分子分型的金标准,可有效解决病原监测、跟踪与预测、预警问题、追溯传染源上有独特的优势。从而凡是发现流行株,并对流行株的时空分布及传递方向进行监测及溯源。因此预测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趋势和查明污染来源,从源头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关键。

3.4 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患者进食的食品主要是冰西瓜、毛豆,从暴露食品的种类来看,水果以及豆制品在夏秋季为主要的致病食品,这与在夏秋季容易滋生细菌以及生食凉拌等进食方式有关,应加强这类食品的卫生管理。从病例进食场所类型来看,家庭就餐是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庭就餐应作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重点,对公众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5 相关部门要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防止水源污染,并对各人群做好多元化的健康宣教,普及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十分必要。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卫生指标菌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严重,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和隐患,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畜和禽类制品的行业监管工作,从控制传染源的角度可以降低沙门菌感染以及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互相加强联系,通力合作,积极做好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一道牢固有效的食品安全防护网。


参考文献

[1]许少洪,孙凤琪,曾爱芳等,广州珠海地区2002年-2011年沙门菌血清型分布[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2):466-469.

[2] Marti LJ. Fyfe M, Dore’K, etal. Increased burden of illness associated with antimicrobial-resistant salmonella entefica serotype typhimurium infections [J],J lufe ct Dis.2004,189(3):377-384.

[3]李柏桂,王章云,向延松等,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现代预防医学,1998(25)1:6-7.

[4]王章云,滕焕昭,李柏桂,等 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学调查,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15)3:115.

[5]王章云,李柏桂,褚宝林 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学调查[J],肉品卫生,1998

[6]李剑,王章云,朱晓兰等 一起由圣保罗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12)11: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