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诊断及治疗措施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4
/ 2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及治疗措施探究

贺扬兴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黎洪乡农牧站 615141


摘要: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严重 影响着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全 国范围内多次发生羊小反刍疫情,给不少 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其综合防控方法, 希望能够加强对该病的有效诊断与防控。

关键词:羊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诊断;防控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流行于反刍动物间的疫病,以山羊感染率最高。近年来,多地发生的羊小反刍兽疫让不少羊养殖户损失惨重。羊反刍兽疫发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病发时具有肺炎、腹泻、热症等广泛的临床症状,诊断难度较大,而诊断错误则易造成病情延误,增加死亡率。研究羊小反刍兽疫这种常见羊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防控方法,对控制该疫病的传播与发展和促进羊养殖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流行病学特点

1.1传染源

感染羊是本病的主要增殖宿主和传染源。在症状出现后至少7天内,发病羊的眼、鼻、口腔分泌物、血液、尿液及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均具有感染性。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在动物发热前2天可从排泄物中检出病毒。

1.2 传播途径

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发生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病毒也可经精液和胚胎传播。感染动物的奶中含有病毒,也可通过哺乳传染给幼畜。目前主要是通过活畜调动造成跨区域传播。

1.3 易感动物

山羊和绵羊是病毒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3~10月龄的山羊最易感染;有些品种的鹿呈亚临床感染状态,但红鹿、白尾鹿易感。试验接种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牛可表现亚临床症状。猪对本病呈亚临床感染,但不传播病毒。

2 临床表现

  1. 羊群突发性高热,发病时体温骤升至40~41℃,高热可达41℃以上,持续3~5d,病畜精神沉郁,且在持续5~8 d或濒死时体温下降。

  2. 病羊眼部可见结膜炎,呈现弥散性卡他性炎症,眼角常因分泌物结痂拥堵导致眼睑粘连或遮住眼睑,甚至失明;鼻腔分泌物由浆液性逐渐变成浓性黏液且日益增多,呼出恶臭气体,眼、鼻分泌物干燥后阻塞鼻腔常引起呼吸不畅、打喷嚏。病后体温下降,因二次细菌性感染出现咳嗽、鼻孔扩张、舌头伸出、伸颈、腹式呼吸等呼吸道症状;口腔病变是早期轻微充血继而出现溃疡,后发展至牙龈、硬颚、颊、口腔乳突、舌面和咽部出现坏死现象,干酪样坏死物质脱落后可见糜烂斑。大量流涎,呼出恶臭气体,唇部肿胀、糜烂,唇周围出现溃疡、上皮坏死结痂。

  3. 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病初拉黄稀粪,病后期常出现带血水样腹泻,粪便稀薄、恶臭,随之脱水、消瘦、体温下降,常在发病后5~10 d后死亡。

  4. 显著高的死亡率。暴发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一般为20~90%,幼龄羊发病率和死亡一般都高于成年羊。特急 性病例多见于幼龄羊,表现为突发高热(41~42℃)后死亡,没 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可达100%。

  1. 剖检变化

  1. 消化道的糜烂性损伤。口腔黏膜多处出现坏死糜烂病变,有的舌面被覆一层黄白色的假膜,刮去浮膜可见红色的糜烂区。咽喉和食道有条状糜烂。糜烂性损伤从嘴延伸到瘤胃、网胃交接处,瘤胃、网胃和瓣胃损伤少,偶尔可见瘤胃乳头坏死。皱胃糜烂,创面红色、出血甚至坏死。小肠一般有中度损伤,可见血丝;严重的肠炎回盲瓣区、盲结肠交界处和直肠严重出血,出血点汇合在一起呈现特征性的斑马样条纹。

(2)鼻腔粘膜红肿或糜烂,有脓性分泌液,鼻甲骨、喉、气管可见小的淤血点,肺脏表面、支气管黏膜等有出血点和干酪样病灶。纤维蛋白性支气管肺炎常并发前腹侧肺膨胀不全。

(3)胸腔积水可导致渗出性胸膜炎。

(4)脾脏有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大。淋巴滤泡处充血并有 瘀血带,淋巴结感染严重,肺淋巴结和肠淋巴结质地软、肿胀; 胆囊肿大。

3 鉴别诊断

(1)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鉴别。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咳嗽,肺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为主要临床特征。与小反刍兽疫的区别在于无黏膜病变和腹泻症状。

(2)与巴氏杆菌病的鉴别。羊巴氏杆菌病也称羊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 病,以胸腔器官水肿、胸腔积液、呼吸道及肺脏黏膜和内脏器官发生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与小反刍兽疫的区别在于无溃疡性 舌糜烂和坏死性口炎。

(3)与羊传染性脓疱的鉴别。羊传染性脓疱又称"羊口疮",其病原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其特点是在羊的口唇等处皮肤和粘 膜上发生丘疹和水疱,后迅速变为脓疱、溃疡,最后结成桑椹状病垢;部分病羊伴有眼结膜发炎,眼流水、发红最后结膜变白变厚以至瞎眼。与小反刍兽疫的区别在于无腹泻症状。

(4)与口蹄疫的鉴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口鼻黏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和溃疡为特征。此外消化道黏膜有 出血性炎症,心外膜与心内膜有弥散性及斑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黄色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小反刍兽疫无蹄部、乳房和心肌病变。

(5)与蓝舌病的鉴别。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口唇、面部、耳部,甚至颈部和腹部水肿,口腔黏膜糜烂和胃肠道黏膜严重卡他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有时蹄冠、蹄叶等部位发生炎症,无水泡,触之敏感,呈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膝行。小反刍兽疫无蹄部病变。

4 防控措施

4.1 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根据小反刍兽疫传播特性,切断传播途径是有效预防该病发生最重要的方法。主要是加强消毒,具体措施包括:消毒工作开始之前应对羊舍内的粪便、污垢、垃圾和残留饲料进行彻底的清理,并对其进行焚烧或者密封发酵。在消毒药剂选择上,可选择柠檬酸、酒精、酚类消毒剂、碘消毒剂等消毒药物,其中碱性消毒剂中氢氧化钠,碳酸钠等作为常见。消毒时可通过熏蒸、火焰及冲洗等措施进行消毒[1]。其中对车辆、羊舍进行消毒时,最好采用喷洒消毒液或清洗等措施;而对衣帽、鞋子等进行消毒时,最好采用高压灭菌或者消毒液浸泡、冲洗等措施。 4.2 紧急免疫

对已发生疫情的和受威胁的区域尽早进行紧急免疫,通过紧急免疫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小反刍兽疫疫苗预防效果显著,保护率高,并且一次免疫可有效保护达3年之久。特别是疫区通过高密度免疫,可有效的建立免疫屏障,快速有效的控制疫情的发生。

4.3 疫情隔离与扑杀

对发病的羊群进行隔离,并限制通过放牧的形式造成疫情的扩散。禁止外人进入饲料场,禁止到河沟内饮水,改用水槽饮水,尽量减少对草原和水等环境的 污染,一经诊断,应即刻对病羊进行淘汰。所有病死的和垂死的羊将做深埋处理。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清洁处理。特别是对污染过的车辆、羊舍地面、饲槽、墙壁等地方可用2%碱水溶液进行消毒,消毒时可采用高压喷雾消毒方式进行,每天消毒一次,持续一周以上。

4.4 加强饲养管理

对养羊场要做好日常管理。若环境潮湿,粪便未 及时清理,卫生条件又差,外界气候又不好饲养管理不到位会导致这个病的发病率升高。让圈舍通风、光线好、清洁,饲喂又营养均衡,管理到位,羊群就不易感染此病毒。

5 小结

病羊是感染病菌的主要来源,其排泄物(粪尿等)、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将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健康羊只可通过接触病羊的排泄物及污染物而感染该病菌。因此及时淘汰感染病羊是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的措施。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外来人员和车辆在进场前应进行彻底消毒。严格落实动物防疫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从疾病流行地区引进羊,从外地羊市场购入的羊应进行30天的隔离观察,经临床诊断确诊和血清学检查健康无疾病,方可混群饲养[2]。如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当地兽医部门。同时各地动物疫病防控部门要对羊只经纪人、规模养殖场(户)采取行政告知等措施加强宣传,使其认识到引种检疫的重要性,引进羊只入场前要及时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案,做好技术、人员、物资的应急储备,一旦发生疫情能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处置,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王军宏.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J]. 现代畜牧科技, 2019, (11): 80-81.

  2. 王亚梅. 小反刍兽疫简介及防控措施[J].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7, (11):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