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口-胃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训练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间歇口 -胃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训练中的应用 

周芳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九江 332000

摘要:目的:探究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训练中间歇口-胃管饲法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9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分析,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实施传统痛留置鼻胃管饲法,观察组实施间歇口-胃管饲法,比较两组患者进食依从性、吞咽功能康复效果。结果:进食依从性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高,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吞咽功能康复总有效率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高,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应用间歇口-胃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训练中的临床效果突出显著,提升了患者的进食依从性,且提升了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间歇口-胃管饲法;脑卒中;吞咽障碍;吞咽训练

吞咽障碍属于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通常为假性延髓麻痹。通常情况下,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积极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往往可对吞咽困难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1]。本论文以2018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为研究时间区间,从中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90例展开研究,则分析讨论了间歇口-胃管饲法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9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分析,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实施传统痛留置鼻胃管饲法,观察组实施间歇口-胃管饲法。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有23/22例,患者最小年龄不低于44岁,最大不超过76岁,平均年龄(60.31±6.1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有24/21例,患者最小年龄不低于42岁,最大不超过75岁,平均年龄(59.81±6.61)岁。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予以对比分析后发现,组间差异不显著,P值提示大于0.05,可进行比较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痛留置鼻胃管饲法,观察组实施间歇口-胃管饲法,具体方法如下:(1)操作前评估。评估患者和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详细获知患者的心理状态,详细告知间歇口-胃管饲法的实施目的与重要价值,从而得到患者的配合。(2)实施间歇口-胃管饲法。取半坐卧位或坐位,微微抬起下颌,存在义齿的患者将其取下,选择较为柔软和较细的胃管,以16F橡胶胃管为宜,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一次性硅胶胃管。在实施插管前对胃管予以浸润,通过口腔正中沿着咽后壁将其插入,但插入长度约为10厘米到咽喉部的情况下低头做吞咽动作,顺着胃管向前推进,插入长度约为40到50厘米[2]。在确认胃管到达胃中后通过注食器将温开水注入以润滑管腔,在将管饲液或药液缓慢注入,完成后再一次将温开水注入,少量。第一周插管3到4次,按照患者食量决定插管次数,1天5到6次300~500ml,每次间隔时间在2小时以上,温度控制在38~40℃之间。在管饲结束后让患者选择半卧位持续30分钟,并将床头抬高30到45°,尽可能避免发生误吸。此外,积极叮嘱患者做深呼吸,于呼气末将胃管拔出,拔出的胃管用温开水 清洗,晾干后备用,煮沸消毒1到2次,若胃管颜色发生变化或发生变硬则应及时更换[3]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进食依从性、吞咽功能康复效果作为观察指标。进食依从性结合患者主诉、表情、配合程度予以判定,可分为不接受、基本接受、主动接受三个等级。吞咽功能康复效果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级法,该评级法指出了减少误吸的条件共计三种,即帮助的人、食物种类、进食方法及时机,根据患者需要条件的多少及种类进行评级(共1~6级),级别越高表示吞咽障碍程度越轻,其中1级主要指在任意条件下均存在吞咽困难且不能吞咽;2级主要指3个条件均具备则误吸减少;3级主要指具备2个条件则误吸减少;4 级主要指选择适当食物,基本无误吸;5级主要指如注意进食方法及时机基本无误吸;6级主要指吞咽功能正常[4]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经x2检验,计量资料以5ff550f1d2129_html_47d69df3520f6e4f.gif 表示,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进食依从性组间比较

进食依从性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高,组间差异显著突出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详细数据表1。

表1: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进食依从性(n,%)

组别

病例数

不接受

基本接受

主动接受

接受率

对照组

45

14(31.11)

20(44.44)

11(24.44)

31(68.89)

观察组

45

2(4.44)

13(28.89)

30(66.67)

43(95.56)

x2

/

/

/

/

10.946

P

/

/

/

/

0.001

2.2吞咽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吞咽功能康复总有效率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高,组间差异显著突出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详细数据表2。

表2: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效果(n,%)

组别

病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

45

12(26.67)

20(44.44)

13(28.89)

33(73.33)

观察组

45

3(6.67)

13(28.89)

29(64.44)

42(93.33)

x2

/

/

/

/

6.480

P

/

/

/

/

0.011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在脑卒中发生后,极易并发症出现吞咽障碍。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而言,多因为难以正常进食而导致患者不同程度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继而大大加大了患者死亡率,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积极实施一种有效可行的进食方式以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进食依从性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高;进食依从性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高,分析原因:间歇口-胃管饲法通过患者自身多次团员动作促进咽部运动功能,有效康复训练了口咽部相关肌群,从而实现改善功能障碍的作用。与此同时,患者摄入摄入食物后再拔管对吞咽功能训练有利,有效避免了长期胃管留置对鼻咽喉部产生的不良磁刺激,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恢复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6]

综上所述,应用间歇口-胃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训练中的临床效果突出显著,提升了患者的进食依从性,且提升了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宗敏茹, 庞灵, 郑兰娥,等. 间歇性管饲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 041(012):925-927.

[2]杨海燕, 喻勇, 彭志勇. 经口间歇置管注食对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摄入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 041(012):923-924.

[3]李凌霄, 胡智艳, 熊琳,等. 间歇性经口至胃管饲法在高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10):1237-1240.

[4]安广隶, 杨鸿媚, 董美燕,等. 康复训练联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与观察[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20, v.38;No.227(02):25-26.

[5]朱莉. 间歇管饲法并球囊扩张技术用于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治疗的效果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02):193-195.

[6]董宿利, 平付敏, 付继京,等. 不同胃肠营养支持方式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分析[J]. 河北医药, 2020,42(11):9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