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除湿汤与皮炎汤治疗湿热内蕴型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1
/ 2

清热除湿汤与皮炎汤治疗湿热内蕴型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庄飞龙

东莞市中堂医院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 目的 针对81例湿热内蕴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观察治疗情况,讨论清热除湿汤+皮炎汤的效果。方法 自我院患者库面部脂溢性皮炎病患中选出湿热内蕴型患者82例(取自2019.07月~2020.09月)分两组,常规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中药组(41例)采用清热除湿汤+皮炎汤治疗。归纳治疗前后病人基本情况(皮疹面积、皮疹颜色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析。结果 组间效果观察结果中的有效率,中药组数值相对于常规组较高(97.56% vs 80.00%,P<0.05);组间效果还观察结果中的皮疹面积评分、皮疹颜色评分,中药组数值相对于常规组均较低(P<0.05);组间中医治疗结果对比证候积分,中药组分值相对常规组较低(P<0.05)。结论 清热除湿汤+皮炎汤治疗湿热内蕴型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皮炎、皮疹情况,改善临床证候。

[关键词] 清热除湿汤;皮炎汤;湿热内蕴型;面部脂溢性皮炎

面部脂溢性皮炎为皮肤炎症性疾病,患者面部潮红,多伴有瘙痒症状,未及时治疗会延及上胸、肩腋下等部位,具有额头、双颧、鼻唇沟、下颌淡红色斑片等特点[1]。面部脂溢性皮炎归属于中医"白屑风"、"面游风"范畴,湿热内蕴型为其常见证型,其病机为外感风热、血热风燥、肠胃湿热,治则为清热祛风、除湿润燥。清热除湿汤、皮炎汤联合黄芩、车前子、白术、茯苓、丹皮、厚朴、大黄等药物治疗,具有清热利湿、养阴理气、止痒消肿等功效。本研究针对81例湿热内蕴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旨在讨论清热除湿汤+皮炎汤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患者库面部脂溢性皮炎病患中选出湿热内蕴型患者82例(取自2019.07月~2020.09月)分两组(简单随机化法)。常规组40例患者文化程度分布如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硕士及以上分别为2/7/24/7例;性别男25例,女15例;年龄(38.64±4.19)岁,其中最大64岁最小24岁;中药组41例患者文化程度分布如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硕士及以上分别为3/7/25/6例;性别男26例,女14例;年龄(39.13±4.25)岁,其中最大63岁最小26岁。经审核,两组可比(P>0.05)。

1.2 纳排标准

1.2.1 纳入 符合面部脂溢性皮炎诊断标准[3];符合湿热内蕴型,患者皮肤潮红、皮损、结痂渗液、有脂垢;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 过敏体质;年龄>65岁;合并肝肾严重原发疾病;合并心肝肺器质性疾病。

1.3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予以红霉素软膏(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726)+甲硝唑(合肥华威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176)适量外用涂抹,2次/d。

中药组采用清热除湿汤+皮炎汤治疗,处方药物包括:生地、生薏仁、生石膏各30 g,茯苓20 g,黄芩、竹叶、银花、连翘、车前子、厚朴、白术、赤芍、丹皮、知母、大黄、泽泻、白鲜皮、地骨皮各10 g,甘草6 g;1剂/d,以500ml水煎煮取汁350ml,分早晚2次温服。持续用药3个月。

1.4 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中医诊疗标准评分,总分0~15分,积分越高,病情越严重[2]

减分率>75%为显效;30%<减分率≤75%为有效;减分率≤3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疗效;治疗前后病人基本情况(皮疹面积、皮疹颜色变化);治疗前后皮疹证候积分。

1.6 统计学

采用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5fe008ef196a5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情

组间效果观察结果中的有效率,中药组数值相对于常规组较高(97.56% vs 80.00%,P<0.05),见表1。

表1 病情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中药组

41

22(53.66)

18(43.90)

1(2.44)

40(97.56)

常规组

40

16(40.00)

16(40.00)

8(20.00)

32(80.00)

χ2





4.7061

P





0.0126

2.2 皮疹情况、证候积分

组间皮疹面积评分、皮疹颜色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前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后三项分值相对常规组均较低(P<0.05),见表2。

表2 皮疹情况、证候积分(5fe008ef196a5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分)

组别

n

皮疹面积评分

皮疹颜色评分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中药组

41

2.05+0.32

1.61+0.33

2.14+0.27

1.27+0.31

10.42+1.43

3.94+0.68

常规组

40

2.11+0.35

1.98+0.26

2.18+0.22

1.85+0.30

10.29+1.35

6.21+1.50

t


0.0741

4.1083

0.0359

4.1189

0.0588

4.7791

P


0.1724

0.0000

0.5641

0.0000

0.2764

0.0000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面部脂溢性皮炎属中医"白屑风"、"面游风"范畴,湿热内蕴型为其常见证型,患者外感风热之邪入体,致使风燥血热,进而肠胃湿热,临床应以清热除湿、润燥祛风为治疗原则。本研究将清热除湿汤、皮炎汤联合用于治疗,结果观察有效率,显示为中药组数值相对于常规组较高(P<0.05),表明清热除湿汤、皮炎汤联合治疗湿热内蕴型面部脂溢性皮炎有明确疗效。其中清热除湿汤出自《李元文方》,皮炎汤出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二者联用,有清热除湿、润燥祛风之功,主治肠胃湿热、风热血燥。方中有黄芩、车前子、白术、茯苓、丹皮、厚朴、大黄等组分,其中黄芩、车前子、知母为君药,可清热利湿、消肿消积;白术、茯苓共为臣药,可健脾除湿;丹皮、地骨皮为佐药,可凉血消斑;厚朴为使药,可理气祛风;诸药合用,奏清热利湿、养阴理气、止痒消肿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能促进皮炎恢复[3]。本研究还观察结果中的皮疹面积评分、皮疹颜色评分,结果展示,中药组数值相对于常规组均较低(P<0.05),提示清热除湿汤+皮炎汤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中药组证候积分分值相对常规组较低(P<0.05),表明清热除湿汤+皮炎汤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在中医上具有较好效果。

综上,清热除湿汤+皮炎汤治疗湿热内蕴型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皮炎、皮疹情况,改善临床证候。

参考文献

  1. 范应君. 清热利湿法治疗肠胃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8(10):82-84+9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19-224.

  3. 孔宇虹, 李元文, 姜颖娟, 等. 香柏酊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药, 2019, 038(2):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