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 的应用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4
/ 2

俯卧位通气技术在 ICU 的应用及护理

张春美

濉溪县医院 重症医学科 235100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 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我院ICU收治的7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38例)。两组患者均采取俯卧位通气技术,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干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指标情况、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发生率比较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频次、呼吸频次、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出现压疮、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的总发生率13.16%均低于对照组68.42%,(P<0.05)。结论:针对ICU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俯卧位通气技术辅以综合干预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避免不良症状发生,稳定患者呼吸、心律频次,降低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技术;ICU;护理

俯卧位通气技术是指将患者置于俯卧体位,以实施机械性通气为主把控呼吸道的通畅性,改善患者自身不良的氧合状态[1]。目前,此技术主要应用于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其中护理模式实施优劣同样备受关注。本研究以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我院ICU收治的7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 的应用及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我院ICU收治的7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45-61)岁,平均(53.13±8.23)岁。观察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44-54)岁,平均(49.27±5.17)岁。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俯卧位通气技术,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干预护理模式。具体方法为:1.2.1俯卧位通气技术。(1)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接受俯卧位通气技术时,需提前20-25min停止鼻饲的应用,避免出现反流情况。(2)帮助患者确立舒适体位,将患者双肢放置在两侧,避免出现压疮、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等情况出现。(3)将鼻腔和呼吸道处的痰液稀释完全,保持气道正常呼吸,减少不适感。予以患者镇定类、肌肉松弛类药物,稳定呼吸频次和心率。(4)时刻观测患者心率频次、呼吸频次是否高于正常值。1.2.2综合干预护理模式。(1)心理干预。结合俯卧位通气术应用情况制定适宜护理干预方案,提升患者心理依从性,加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形成健康习惯,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通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松懈、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与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建立联系,告知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施原理及优势。及时发现并跟进患者的实际情况,标注危险项目。(2)健康宣教干预。针对患者本人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资料。为提升患者接受信息的积极性,护理人员可以制作相关工作流程图,提醒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和餐食。同时,患者本人需及时观察自身情况,无自主意识或自理能力的患者及时交代患者家属帮助其改善不良体位,时刻保持肢体舒适性,若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就诊。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指标情况,包括心率频次、呼吸频次、ICU住院时间。(2)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发生率比较情况,包括压疮、静脉血栓、神经损伤。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5fc9d57198004_html_b2061f6adcf43b23.gif )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指标情况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频次、呼吸频次、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指标情况(5fc9d57198004_html_b2061f6adcf43b23.gif

组别

例数



心率频次(次/min)

呼吸频次(次/min)

ICU住院时间(d)

对照组

38

护理前

15.59±2.27

10.87±2.65

13.36±1.37

护理后

37.29±7.18ab

20.08±3.27ab

36.27±4.95ab

观察组

38

护理前

13.18±2.87

9.09±1.17

10.02±2.93

护理后

29.26±3.18b

15.39±2.37b

9.29±3.31b

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发生率比较情况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出现压疮、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的总发生率13.16%均低于对照组68.42%,(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发生率比较情况[例(%)]

组别

例数

压疮

静脉血栓

神经损伤

总发生率

观察组

38

2(5.26)

2(5.26)

1(2.63)

5(13.16)

对照组

38

7(18.42)

11(28.95)

8(21.05)

26(68.42)

X2





4.125

P





0.031

  1. 讨论

俯卧位通气技术的实施,能够有效加强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能力。通过改善患者不良体位,利用机械通气进行体内气体交换,改善肺泡通气,维持肺部血流灌注情况[2-3]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频次、呼吸频次、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出现压疮、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的总发生率13.16%均低于对照组68.42%,(P<0.05),说明采用俯卧位通气技术辅以综合干预护理模式具有众多优势: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规避护理病程中出现的紧急不良症状,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免去生理机能下降带来的恐惧感,稳定患者身体机能正常值[4]

综上所述,针对ICU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俯卧位通气技术辅以综合干预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避免不良症状发生,稳定患者呼吸、心律频次,降低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会玲, 虎于丁, 朱君宇, 等. 改良俯卧位方法在ICU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中的应用[J]. 国际呼吸杂志, 2020(14):1078-1083.

  2. 周润奭, 隆云, 李尊柱,等. 改良俯卧位通气方式对ICU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 34(025):1974-1978.

  3. 王伟伟, 高巨, 颜克实,等. 压力控制通气与容量控制通气在俯卧位手术患者气体交换功能的Meta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14):59-63.

  4. 江海娇, 张鹏, 方可,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不同俯卧位护理策略的效果评价[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045(003):40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