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经营管理中风险防控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2
/ 2

国企经营管理中风险防控及对策

佘邵竹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00088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于企业创新和改革的话题屡见不鲜,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国有企业更应当敢为人先、积极改革,为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做好先进表率。在市场变化之下,国有企业原有的经营策略和监管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此大环境下,应当以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足之处出发,寻求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迎接经济大局势的波动,有力应对改革困局。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创新策略


引言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存在各类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如何化解、规避、防范这些风险,做好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需求,也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风险管理特征

1.1战略性

企业风险管理也是一种企业管理活动,与企业管理的目标和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风险管理目标应结合企业经营管理战略来制定,它确定了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方向,指导企业战略层面和业务层面的风险管理活动开展。

1.2全面性

企业风险无处不在,存在于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项管理活动,因此风险管理也应实现全覆盖,但是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并非是指要覆盖所有风险,应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其管理的重点是企业所有业务领域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重大或主要风险。

1.3系统性

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是指一系列闭环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程序,以及风险矩阵、风险清单等工具方法。

1.4问题导向性

企业风险管理应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为目标。

1.5可控性

基于风险不可能消灭的特征,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并非消灭风险,而是规避、转移或降低风险,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内,避免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利影响。

2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2.1缺乏先进管理模式

相比很多私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依然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因为性质属于国有,因此在国企的管理中,更多的需要一定的政治因素作为支撑,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在于,如果有某项工作需要开展,那么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开始做,不用因为资金的原因“畏手畏脚”,更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不好之处就是,无论是赚了还是亏了,国有企业不用担负责任,导致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浪费的问题。

2.2经济结构单一,资产转化率低

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单一,经营效益不高是至今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国企经营情况,2018年国有企业的收入增长明显放缓,为近十年来最差,并且根据央企2014~2018年的营收变动情况分析,收入增加,但是净利润没有增加甚至减少,说明国有企业的资产转化率是在变低的。这是因为近年来国有企业致力于减负债,导致未来几年来国有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的变动仍然会基本保持这种状态。

3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措施

3.1基于风险管理打造稳定内控环境

(1)企业文化。国有企业需将风险内控视为企业文化一部分,通过“软管理”引领员工树立风险自主管控意识,削减管理阻力,使国有企业风险内控气氛更加融洽,有利于推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案。

(2)系统性管控。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环境若想安全稳定,需在明确经营目标的前提下,采取规划、约束、调整、控制、评价等系列举措。同时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展开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监督管理等工作,旨在驱动责权分配体系,在该体系内传导企业风险管控文化,引领管理者、工作者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追求效益同时关注风险。

(3)基本结构。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基本结构主要包含控制程序、会计系统,其中会计系统是规避财务风险、保障国有企业财会信息安全可用的重要系统,是降低国有企业风险关键一环;控制程序则是践行风险内控目标的主要步骤,通常情况下包括前期风险评估、中期风险内控、后期结果评价三个方面。理顺风险内控思路,赋予基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一贯性,在评价总结风险内控经验前提下,加强风险前期评估,建立风险内控闭合回路,使国有企业风险管控效果更优,进而在良好的风险内控环境下达到稳健运营目的。

3.2合理设定国有企业风险内控目标

风险内控目标是国有企业规避风险、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若目标无意义则风险内控将失去作用。为此,国有企业需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处理,解决涉及设备、物流、财务、技术、人员、产品等方面的风险内控难题。

将风险内控目标视为系统工程并满足以下要求:(1)风险管理与国有企业发展目标一致;(2)目标具有客观性、现实性,既考虑目标成本,又兼顾其可行性,避免目标过高而束缚国有企业发展;(3)目标需明确,避免用模棱两可的词形容风险内控目标,以此保障风险内控方案更加有效;(4)目标需主次分明且具有层次性。首先,关注对国有企业周期性运营带来影响较为深远的风险;其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设定管控目标,使风险内控导向性更强,进而有利于强化风险内控综合效果。

3.3加大风险管理及内控人才培养力度

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风险内控重要资源之一,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做到以下几点,进而打造优质风险内控团队。

(1)做好招聘工作。在招聘时针对竞聘者综合素养加以评价,确保其具有责任意识,能从主观出发管控风险,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将工作人员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继而助力国有企业从源头打造优质团队提高风险内控有效性。

(2)加强人员管理。除基于管理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用以明确各方权责,理清风险内控边界,调动工作人员风险自主管控积极性。此外,国有企业还需制定奖惩机制,营建严肃、认真的风险内控氛围,使工作人员明晰风险管理与自身收益紧密关系,并积极参与到内控活动中。

(3)定期组织培训。国有企业处于改革发展状态,管理目标需跟随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内部环境发展动态予以调整。为保障工作人员风险内控方向与国有企业战略目标一致,需定期组织培训、解读国有企业战略内涵、找准风险内控基点,助力工作人员通过培训掌握最新技艺及理论知识攻克风险自控难关。

(4)丰富育才形式。一方面,为在职优秀工作人员提供学习进修良机,为国有企业不断引入先进风险内控技术手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与专业教育机构合作,制定风险内控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专业育才渠道组建更优风险内控团队,为解决国有企业风险内控难题夯实人才基石。

4结束语

总之,风险管理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管理工作。风险管理覆盖面广而全,从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到具体业务流程的实施,都需要涉及风险管理。从公司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需参与风险管理。为此,企业需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夯实风险管理基础,完善管理制度,让风险管理贯彻融入至经营管理各环节,确保企业风险控制到位,使企业在发展中能够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马力.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环球市场,2018(001)

[2] 江业杭.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会计师,2018(11)

[3] 李国新.探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应用[J].财经界,2016(17)

[4] 关健宏.明确国有企业经营责任 完善国有资本管理职能[J].国有资产管理,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