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9
/ 2

夏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耿立中

山东省惠民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省 滨州市惠民县 251700

摘要:夏玉米具有播种时间短、生长周期短、抗旱抗涝能力强、产量高、适应力强的特点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不过在夏玉米的生长期间会遇到多种病虫害问题,如果不加以防治必将会影响玉米产量。本文从夏玉米生长环境入手,讨论夏玉米种植常见病虫害,并分析如何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希望对玉米种植研究具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夏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该作物营养价值极高,是人们重要食材以及养殖业的饲料原料。在夏玉米整个生长期间,病虫害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农民。为此需要对病虫害加以防范,以此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以下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1. 夏玉米生长环境

惠民县属于黄淮海夏播玉米种植区,通常6月上旬左右播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部分上茬为大蒜、圆葱的地块会在5月中下旬播种。在整个夏玉米的生长过程中,主要自然影响因素包括光照和温度、土壤湿度等因素。1、在光照方面,要求生长期间每天保证8小时以上光照最好,如果授粉期间遭遇阴雨天气或者连续光照时间不足5小时,则会影响授粉,对最终产量产生影响。2、从温度的角度考虑,玉米在萌发阶段需要保证地表温度达到10℃,如果低于10℃将导致萌发时间延后,在破土期间,要求温度满足15℃,开花期和拔节期温度至少25℃。近年来在夏玉米雌雄穗分化期、受粉期等天气连续高温时(35摄氏度以上),玉米产量影响非常大。2019年该县受高温、阴雨等影响,导致玉米80%以上的品种出现空棵、香蕉棒、花粒等现象。由于近年来新玉米品种的不断培育以及栽培方式的改变,使得病虫害防治技术需要改进,原有的单一防治措施已经不能有效起到防治效果,需要综合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1]

  1. 夏玉米种植常见病虫害

(一)玉米常见病害

首先,玉米叶斑病。这种病害在我县玉米生产中经常发生,常见于灌浆、成熟期。在温度高湿度较大的低洼地块中,部分种植区发病率较高,主要症状为叶片上会出现淡绿色水渍状透明点,之后会逐渐扩大颜色为灰白色、黄褐色。如果处于长期潮湿环境下,这些病斑中的分生孢子会产生灰色霉状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通常会造成玉米减产20%,甚至绝收。

其次,玉米青枯病。该病一旦发生,全株2-8天即可枯死,并且容易连年发生,所以玉米青枯病是难以防治的病害。该病集中在9月中旬,雨后暴晴发病重,初期叶片干枯,后期叶片逐渐变黄,茎杆部维管束变色,主要的影响在于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

最后,玉米穗腐病。这种病害不仅会对玉米本身产生影响,在家畜和人食用后还会造成中毒的情况。玉米穗腐病发生后,果穗的顶端和中部会出现灰色、深褐色的霉层,籽粒内部空虚。同时玉米苞叶会被菌丝包裹,伴有发霉味道。该病多见于高温多雨的年份,在秋季雨后发病率较高。此外,收获后如果仓库内湿度较大,也容易发生该病[2]

(二)玉米常见虫害

首先,玉米粘虫。该物种破坏性极强,是一种暴食性害虫,迁飞能力强,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粘虫喜温暖高湿环境,一般在水浇地、栽植密度大的玉米地容易出现。

其次,玉米螟。这种害虫又叫做玉米钻心虫,对玉米高粱等作物都有影响。玉米螟的幼虫会对玉米不同部位产生危害,主要集中在茎秆组织,会影响玉米内部的养分传输,使得玉米茎秆容易折断,也会对玉米雄花造成较大破坏。发生该虫害后一般会导致玉米减产20%左右。

最后,玉米叶螨。玉米叶螨也叫玉米红蜘蛛,这种虫害分布广泛,会对玉米、小麦等多种农作物产生破坏性影响,在玉米抽穗前后发生几率较高,常见于高温多雨时期,会吸食叶片中的养分,导致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之后逐渐变黄,直到叶片枯萎,同时玉米叶螨也会破坏玉米籽粒,导致玉米减产。

  1. 如何采用综合防治技术

目前主要是利用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此外,需要采用换茬、深耕等措施,也可以实行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冬实行深耕,减少病源体,以上措施都可以起到抑制病虫害的作用。

首先,要选好良种、做好种子包衣处理。农民要根据当地玉米田经常发生的病虫害情况,确定选用具有相对抗性的优良品种,比如登海605、农大372、郑原玉432等,同时选用有针对性的包衣剂进行拌种处理,增强玉米生育前期的病虫害抵抗能力。如果种植地区发生黑穗病较多,可以根据种子重量使用粉锈宁(50%)对种子拌种;如果地下害虫发生较多可以使用1605乳油进行拌种,药剂、水、种子配比1:50:500;针对部分区域灰飞虱引发粗缩病情况,可以使用吡虫啉进行拌种等。此外农民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如果在播种区发生严重病害,必须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每亩植株数量控制在4000-5000株左右]

其次,出苗期至大喇叭口期。农民需要及时将田地中的杂草清除,可以使用化学除草剂,不仅能够除草,还可以消灭翅斑黑沫蝉和玉米蚜虫。该阶段需要对弱苗加强管理,部分弱苗受病虫害影响需要加强养分补充,通过合理施肥可以提升弱苗的抗病害能力。此外,农民需要根据病虫害的不同类型选取药物喷洒,对于玉米叶螨来说,主要使用药物包括速灭沙丁、乐果,也可以使用杀螟松乳剂(50%)配制1000倍液,对玉米植株喷药1-2次。

再次,大喇叭口期至花期。农民需要对发现的叶斑病植株及时处理,以此避免病害扩散,大喇叭口期容易发生玉米螟虫,该阶段需要把握最佳防治时期,一般来说,在玉米心叶末期和抽丝期进行防治效果更好,该阶段虫体小、抗药性差,通常一次投药就能最大限度地杀死幼虫,农民要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使用药物防治,比如使用喷雾或药液灌心方法,将溴氰菊酯乳油(2.5%)配置为2000倍液,或将晶体敌百虫(90%)配置为1000倍液。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赤斑黑沫蝉的发育季节,需要加强药物喷洒,主要使用氧化乐果,每亩喷施34毫升;如果该阶段蚜虫较为严重,需要使用氧化乐果喷施;多雨季节容易出现弯孢菌叶斑病。建议农民使用多菌灵(25%)喷雾,每亩连续喷洒两次。

最后,灌浆期至成熟期。该阶段需要加强防治,一方面需要在授粉结束后注意改良田地的通风条件;另一方面对于茎腐病的防治要加以重视,主要使用络氨铜(23%)配置1000倍液灌根。农民需要对发生病害的玉米提前收获之后马上晾晒玉米粒,避免集中堆放,以此防止病害传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夏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农民需要掌握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当前夏玉米种植期间出现的病害和虫害类型开始增多、破坏性更加严重,需要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类型采取相关防治措施,这样才能实现玉米的高产,达到良好的种植效益。需要指出的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除使用化学药物外,还要综合使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这样才能达到绿色种植目标,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中建,许洛,王绍新,等.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J].现代农村科技,2018,(4):30.

[2]程道辉,杨希望,赵飞.夏玉米制种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7,(26):57.

[3]农文珍.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