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9
/ 2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研究

刘林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永乐镇人民政府 637631

摘要:本文就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要点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提出了其有效的推广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以及借鉴。

关键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在粮食作物的种植种类中,水稻一直以来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水稻种植技术也在祖祖辈辈的经验中得到提升。当今时代,机械化种植技术正处于不断推广与普及的过程中,为水稻种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专业的种植大户还是普通的农民,对机械化技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大量田地无人种植,为了让田地重新被利用起来,机械化种植已成不可逆转之趋势。

1 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要点

1.1 育秧

要想做好育秧工作,首先应选好床土,最适宜的床土为菜园土,之后是稻田土和旱地土,一定要注意采用表层热土。其次需要对床土进行施粪堆闷,通过农膜覆盖使肥土进行完全熟化。其次应准备好育秧苗、地膜。完成以上工作后,选择晴朗的天气实施播种。要依据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育秧技术。

2.2 插秧

插秧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证水稻田间群体结构合理、密植合理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水稻高效高产生产,必须做到合理早播,有效缩短水稻返青期,提早进入水稻分蘖期。同时,利用合理密植的方式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插秧机行距固定为30 cm,株距有多档可调,每667 m2 栽插密度在1万~2万穴。按照不同的种植密度和面积,应选择不同的插秧方法,如宽窄行插秧法、长方形插秧法和方形插秧法等。由于水稻分蘖情况与产量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因此,需要有选择性地开展稀植早插,这样穴与穴之间的根部在前期就不会出现互相穿插的问题,而且后期可以实现叶不封行,收获期可以保证穗搭行[1]。推广机插方式除了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极大地降低工作量,实现深浅一致、均匀插秧,提升插秧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3 田间管理

插秧完成后,应加强田间管理,如水浆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割与还田等,所以,水稻种植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因此,提升田间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也是提升水稻产量与质量的重要保证。

2.3.1 水浆管理

水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稻田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种植水稻时,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一旦改变,就会导致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受到影响,因此,重视对水浆管理技术的应用,合理调节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可减轻重金属危害,避免重金属在农作物中大量积累。

2.3.2 肥水管理

插秧后对水稻进行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极其重要,可以保证秧苗返青成活,加快早期蘖,减少无效分蘖的同时增加有效分蘖,还可以达到壮秆、状根和足蘖的目标。肥水管理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第一,实施浅水机插,应浇灌1~2 cm的浅水进行护苗活颗,当田面无水、脚窝有水时再浇灌。第二,及时施分蘖肥。施分蘖肥时,应按照105~150 kg/hm2 的尿素量撒施,先均匀撒施80%的肥量,再根据水稻长势追撒剩余20%的肥料。长势较差的地块要尽可能多施,长势较好 的地块尽可能少施。施肥后要确保田间具有水层,至田间水层自然落干后再予以灌水。第三,及时晒田。晒田要严格遵循分次实施的原则,直至叶色褪淡挺直、地面龟裂、田面发白。第四,严密观察苗情,科学撒施促穗肥,以667 m2施氯化钾5 kg、尿素2 kg为宜,不仅可以保证穗数,而且可以确保千粒重和结实率。

2.3.3 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只有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统防统治、分区治理原则,密切关注农技部门发布的病虫害信息,重点防治稻曲病、水稻条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等,同时兼顾次要病虫害;

选择适宜的药剂,将选择性用药和联合用药相结合,防止出现乱防治和滥用药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防治效果,减少防治成本和生态污染,做到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保证粮食安全。

2.3.4 机械化收割

联合机械化收割包括2种类型,即半喂入、全喂入,其中半喂入是指将收割下来的水稻穗头脱粒,而全喂入则指的是将全部的水稻脱粒,而联合收割则是指水稻成熟后通过水稻收割机械完成一系列收割过程,包括收割、脱粒和清选等,甚至包括秸秆粉碎。很多收割机都配备了秸秆换填粉碎装备,将秸秆切碎后通过装有导流槽的抛撒装置均匀地抛撒秸秆,这样就可以实现秸秆还田。在正式进行机械收割作业之前,首先要做好对收割机的保养维护。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地段进入田头,割出一块空地,将机身摆正,将接运粮食的工具准备好。收割前要先进行试割,以试割情况为依据调整好收割机状态,确保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农户的收割要求,依据田块地形明确机械行走和收割的具体路线。最后要注意机械保养,及时查看作业质量,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调整。

2.3.5 机械化还田

水稻生产具有密度大、株行高及产量高等特点,开展收割作业时,由于收割机机型不一,致使秸秆和留茬的高度有一定差别,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合适的还田方法。针对留茬较高及秸秆粉碎长度过长的需要进行二遍灭茬,才可以进行下一轮播种。

2 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方式策略

2.1 提升机械化种植技术,打好推广基础

如果想要真正让更多的人接受机械化种植技术,那么首先需要的就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机械化种植技术。如果连一套科学的技术都没有,那又谈何推广。所以,在推广以及运用机械化种植技术期间,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不断完善种植技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效率,如此,推广必然不成问题。而在研究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时候,大量的人才投入以及资金投入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却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适应现实需要,才能够造就更先进的技术。所以在提升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时候,笔者认为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适应实际需要,只有种植户认为可靠的种植技术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推广。总之,循序渐进,技术才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大的利益。

2.2 对技术以及推广机制进行创新,开启市场化道路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真正做到的却没有几个。在推广以及运用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时候,技术的创新以及推广机制的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针对技术而言,短时间的提升显然是不大现实的,所以为技术增加附加值就成了创新的主要方向[2]。从育秧方面来说,机插秧虽然得到了推荐,但是接受者却不见增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仍旧没有摆脱传统的种植方式的弊端,也就是工序复杂。因此,在推广技术的时候,笔者认为,推广者完全可以为这样的插秧技术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让它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其中一个较为容易的方式就 是发展配套技术或者是发展团体合作,这样的话,相对成本自然就降低了不少,人们也将会更愿意接受这一“性价比较高”的技术了。

针对推广机制而言,市场化道路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式。目前的种植大户基本上都会采用这样的机械化种植技术,因此,如果打开市场,这一技术的推广必然也能够如虎添翼。比如说开一个机械化合作社,让租赁成为种植大户与机械化种植技术之间的桥梁。在合作社中,管理层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的需求,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套餐服务,比如说包揽育秧到收割的所有事情、只包揽育秧这一项工作等,当然,支付的报酬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话,种植者选择机械化种植的几率就得到了提升。在机制的改变以及技术的创新下,笔者相信,即使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机械化种植技术。

2.3 政府的适当补贴与帮助,打消种植者的顾虑

在技术以及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人们选择机械化种植的几率大大提升,而此时如果政府能够给予帮助,那么机械化种植技术必然也会更上一层楼。比如说政府机构在农民使用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购机补贴或者是种子补贴,以节省种植者的投入成本。同时,在其他一些思想因素的指引下,农民也很有可能会对新产生的机械化种植技术有或多或少的误解,此时如果政府机构能够通过讲座以及培训等方式为农民普及相关知识,那么该技术的社会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并不断推动着种植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永跃,孙忠江.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探讨[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 (10): 189-190.

[2] 刘东辉.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 吉林农业, 2019, (1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