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大选暴力与恐怖主义温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7
/ 2

孟加拉国大选暴力与恐怖主义温床

吕绪超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摘要:孟加拉国选举政治的突出特点就是不成熟的民主政治导致严重的政治冲突和政治暴力。自2014年1月竞争激烈的选举后,孟加拉国便被暴力事件缠身。该国独立后成立的两个主要政党必须走出政治死胡同,通过谈判回归民主制度,共同建立一个新的全党派内阁、并以此监督新的选举;否则,政治僵局将对孟加拉政治经济发展造成长期的危害。同时孟加拉的政治冲突给了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存在的土壤,间接加剧了其本国的恐怖活动。


关键词:孟加拉国,政治暴力,恐怖主义


孟加拉本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同属一个地区。1947年,印巴分治后,该地区西部归印度,东部归巴基斯坦。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形成了如今的孟加拉国。长期以来孟加拉国国内政局跌宕起伏,从1971年独立到1975底,孟加拉国经历了短暂的民主时期。之后的几年和整个80年代,孟加拉国一直处于直接和间接的军政府的统治之下。在军人政变和反政变一直穿插在孟加拉政坛的主线之上。直到1991年,孟加拉恢复民主,开始实行议会民主制,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理为内阁首脑,每隔5年举行大选。

一、孟加拉选举政治概述

虽然孟加拉国党派众多,但最具有实力可以夺取国家政权的政党只有两个,即民族主义党和人民联盟。这两个大党基本上垄断了政坛

或轮流单独执政,或与其它小党联合执政,形成了孟加拉国独特的二元寡头的政党政治格局。民族主义党主席前军人总统齐亚·拉赫曼遗孀卡莉达·齐亚分别于1991~1996年、2001~2006 年出任总理,人民联盟主席孟加拉国“国父”穆吉布·拉赫曼之女谢赫·哈西娜也与 1996~2001年,2009~2013年两度执政。谢赫·哈西娜在2018年的大选中第三次赢得大选取得连任。

孟加拉国选举政治的突出特点就是不成熟的民主政治导致严重的政治冲突和政治暴力,政党冲突与家族政治相纠葛。孟加拉国领导阶层高度个人化,即: “基于世袭的权威与忠诚,并通过一种复杂的、非正式的庇护关系网络所维持”。这就在孟加拉政坛上形成了立场截然对立的卡莉达和哈西娜两大家族势力集团对抗的政治格局。两派之间的对抗常常使该国政治陷入瘫痪。

二、孟加拉大选的政治暴力与恐怖主义

(一)孟加拉大选前后已经成为孟加拉暴力犯罪爆发的集中期。2014年大选前期,反对党18党联盟抵制大选,要求恢复看守政府制度,为此反对党开始发起全国性罢工、游行和集会。孟加拉国全国范围暴力活动明显攀升。选举前12个月,孟加拉国国内的政治暴动共造成500人死亡。这在该国历史上达到了峰值。投票前夕,反对党支持者向火车、动车、警察哨所投掷汽油弹,全国38个地区至少180个选举中心遭遇纵火袭击,3人身亡,约100人受伤。1月5日投票当日,暴力冲突集中爆发,导致至少 18人丧生,300多人受伤,539个选举中心推迟投票,包括首都达卡在内的20 多个地区,有至少100个投票站遭纵火。大选结束后的数日,该国恶意暴力冲突依然不断。反对党孟加拉民族主义党主导的反对党联盟联合民族阵线指控谢赫·哈西娜领导的孟加拉人民联盟操纵选举,称选举不公、不自由,抵制选举结果并呼吁重新选举。民族主义党已决心要诉诸街头势力来推翻政府,两党进入了政治死胡同。2014年的选举暴力事件令数百人丧生,以及数百户印度教徒的房屋和商店因此受损。 频繁和血腥的暴力的大选阴影在2018年依旧笼罩着孟加拉。为了加强选举期间的安全,2018年大选前夕孟加拉全国一共出动了超过60万警力,在各地包括4万个投票站维持秩序。孟加拉政府还下令该国的电信供应商,在周日深夜之前切断3G和4G移动网络信号,以"防止谣言传播"。即使这么严防死守还是没能制止国内的暴力活动。在选举期间发生的政府和反对派阵营之间的冲突中至少已经造成十余人死亡,数千人受伤。随意打压政治对手,否认国内宗教激进分子的国际联系,为“伊斯兰国”在孟加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二)政治冲突加剧了孟加拉国原有的恐怖主义活动。一方面频繁的政治冲突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了社会混乱局势和法治的破坏这给了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存在的土壤。另一方面,政治冲突使政府无力打击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概括来看,孟加拉国的恐怖主义组织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左翼极端恐怖主义组织,主要受左翼极端思想的影响,自1967年开始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第二类是民族分裂主义组织,主要受山地地区分裂分子的影响,与种族和政治身份认同有关,从1971年起延续至今;第三类主要是宗教极端恐怖主义组织,主要受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从1989年开始成为孟加拉国的主要恐怖组织。当前,第三类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恐怖活动是孟加拉国最主要的恐怖活动形式,并与国际恐怖主义相勾连,成为孟加拉国政府预防和打击的主要对象。其中以孟加拉本土宗教极端组织“圣战者大会”的活动最为猖獗。该组织多次在孟加拉制造连环爆炸案和发动恐怖袭击,每一次引发的恐慌都在这个南亚国家迅速蔓延。这个组织与“伊斯兰国"恐怖组织(ISIS)和基地组织有密切联系,其所宣称的目标是能在孟加拉国实行伊斯兰法,使孟加拉国转变为一个真正的伊斯兰教国家。自2014年至2018年,孟加拉发生超过30起激进伊斯兰分子砍杀特定族群的血腥事件背后都有该组织的身影。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少数社群,世俗及无神主义作家、杂志编辑与学者,甚至什叶派穆斯林,动机可能是针对他们发表世俗主义言论进行报复。最有名的案子为2014年孟加拉裔美籍部落客作家罗伊,在达卡年度书展会场外公然遭到杀害。再者就是2016年达卡袭击事件,疑似伊斯兰极端分子在该国首都达卡一家咖啡馆劫持的20名人质被杀,其中多数为外国人。

三、孟加拉大选政治暴力与恐怖主义泛滥的背后原因

(一)恐怖组织在孟加拉国内的渗透,孟加拉国内这一连串恐怖主义恶行往往伴随有“伊斯兰国”或“基地”组织制造袭击的声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傅小强曾表示极端伊斯兰势力在孟加拉国长期存在,而“伊斯兰国”或“基地”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在孟加拉国的势力扩张。在其未来“版图”设计中,“伊斯兰国”或“基地”都把孟加拉国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使其成为在中东以外的一个“省”。

(二)种族分离主义和宗教矛盾导致孟加拉国逐渐沦为恐怖主义肆虐的“重灾区”。孟加拉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穆斯林国家,占全国人口总数86.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12%的人信仰印度教、1%的人信仰基督教和佛教。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冲突是孟加拉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但独立后的宗教矛盾则是孟加拉国现代政党斗争的产物和工具。随着孟加拉国境内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的逐渐抬头, 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逐渐突出起来。同时孟加拉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

(三)家族政治色彩的浓厚导致孟加拉的政党往往不屑于通过议会或其他的合法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而是通过借助于暴力不合作的方式逼迫政府,使议会民主成为摆设。街头政治的盛行成为孟加拉社会的独特现象,为孟加拉大选暴力和恐怖主义提供了滋长的平台。


总之,孟加拉国的政党政治是不成熟的民主,夹杂着家族政治的残余,不成熟的民主政治导致严重的政治冲突和政治暴力,继而加剧本国的恐怖主义活动,自2014年1月竞争激烈的选举后,孟加拉国便被暴力事件缠身。该国独立后成立的两个主要政党必须走出政治死胡同,造成了社会混乱,制约了经济发展。由于孟加拉国内环境的复杂,孟加拉国未来的政党政治走向不乐观。




参考文献:

肖建明.孟加拉国反恐的“鸵鸟”政策[J].南风窗,2016(17)

王殿玺,宋文静.孟加拉国反恐形势、挑战、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9,31(06)

李建军.孟加拉国大选与政局走势[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02)

[英]威廉·冯·申德尔,李腾译. 孟加拉国史[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作者简介:吕绪超(1996年—),男,汉族,山东聊城市人,学生,法学硕士,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研究方向:大国关系与大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