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在药学科普活动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临床药师在药学科普活动中的作用

彭洪柳

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贵州 福泉 505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医院临床药师为了帮助公众树立安全用药观念,增强合理用药意识,维护公众身体健康,积极响应国家和习总书记的号召,在医院、社区和家庭三个层面广泛开展药学科普活动。为此,笔者评价了临床药师开展药学科普活动后对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水平的影响。现将活动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科普;患者

药师相比医生和护士具有更全面的药学知识,开展药学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水平,需要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但以往我国医院药师的工作以调配药品为主,发药时也主要交代药品的用法用量,公众获取的药学知识非常有限。2017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关于加强药事管理转变药学服务模式的通知》通知中,要求药学服务模式从以往的“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药师开展药学科普活动,就是在践行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能够充分地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提高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水平。由于临床药师具有较好的药学和医学知识,更擅长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是药学科普的主力军。

1对象与方法

1.1科普人员

科普人员以本院临床药师为主,另外临床药师组织本院调剂药师和社区医院药师开展药学科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经过理论和实践考核培养科普药师,共同从事药学科普工作。

1.2科普对象

药学科普对象主要为医院住院患者、社区医院慢病患者、家庭居民和学校学生。

1.3科普内容

药学科普内容,主要为安全合理用药常识(安全用药常识、家庭小药柜管理、保健品误区、选购药品知识等)、具体药品使用知识(正确服药方法、用药注意事项、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储存方法等)、相关疾病及防治知识(感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和特殊人群用药知识(儿童、孕妇、哺乳期、老人用药知识等)等。

1.4科普材料

药学科普材料,采用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宣传栏、展架,科普PPT、视频、音频、漫画、文章等。

1.5科普方法

药学科普方法,采用口头用药指导、发放用药教育单、发放宣传册、宣传栏、展架、电子屏、科普讲座、用药咨询、义诊、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等。

1.6数据收集

在开展药学科普前,给科普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现场回收问卷,收集的数据作为科普前的结果。科普后1月,再次对原来的科普对象进行现场或电话回访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同前),收集的数据作为科普后的结果。针对住院患者就安全用药意识及行为正确率和住院患者对药师的认可度进行了调查,科普前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现场收回600份;科普后1月再次对原来的被调查者进行现场或电话回访调查,收回585份问卷,分析其涉及的数据。针对社区医院慢病患者就安全用药意识及行为正确率、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达标率和慢病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进行了调查,科普前发放调查问卷200份,现场收回200份;科普后1月再次对原来的被调查者进行现场或电话回访调查,共收回186份问卷,分析其涉及的数据。针对家庭居民和学校学生就安全用药意识及行为正确率进行调查,科普前发放调查问卷200份,现场收回200份;科普后1月再次对原来的被调查者进行现场或电话回访调查,收回174份问卷,分析其涉及的数据。

2结果

2.1科普前后公众安全用药意识及行为正确率比较

科普前,医院住院患者、社区医院慢病患者、家庭居民和学校学生1000人参与安全用药意识及行为正确率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安全用药意识及行为正确率分别为63.75%、68.50%和62.25%。科普后1月再次对原来的医院住院患者、社区医院慢病患者、家庭居民和学校学生进行现场或电话回访调查,收回945份问卷数据。安全用药意识及行为正确率分别提高至81.15%、85.81%和83.62%。

2.2科普前后住院患者对药师的认可度比较

科普前医院住院患者600人参与对药师认可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对药师的认可度为58.00%,而科普后1月再次对原来的被调查者进行现场或电话回访调查,共收回585份调查表数据,住院患者对药师的认可度提高至81.54%,升幅达40.59%。

2.3科普前后慢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达标率比较

科普前社区医院慢病患者200人参与用药依从性达标率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达标率为43.50%,而科普后1月再次对原来的被调查者进行现场或电话回访调查,共收回186份调查表数据,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达标率提高至83.33%,升幅达91.56%。

2.4科普前后慢病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科普前社区医院慢病患者200人参与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慢病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0%,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低血糖、咳嗽、水肿等;科普后1月再次对原来的被调查者进行现场或电话回访调查,共收回186份调查表数据,慢病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9.68%,降幅为52.78%。

3讨论

针对住院患者开展药学科普工作是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之一。临床药师药学查房时对住院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口头宣教和发放用药指导单或宣传册,定期组织住院患者进行合理用药讲座,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分享药学科普知识,还可利用病区宣传栏和电子屏传播合理用药知识。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住院患者安全用药意识及行为正确率由科普前的63.75%提高至81.15%,住院患者对药师的认可度也由科普前的58.00%提高至81.54%。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慢病患者主要在社区医院就诊和取药。慢病患者具有平均年龄大、患有多种疾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品的特点,用药方面存在用药知识相对缺乏、用药依从性差、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问题。临床药师组织慢病患者进行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防治知识的科普讲座,强调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用药过程中识别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后如何正确处理。通过发放用药指导单或宣传册,组织义诊,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进行药学科普。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慢病患者的安全用药意识及行为正确率由科普前的68.50%提高至85.81%,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达标率由科普前的43.50%提高至83.33%,慢病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由科普前的20.50%降至9.68%。

合理用药要从娃娃抓起,临床药师在幼儿园开展感冒和腹泻等常见病防治知识的科普,从小给孩子灌输安全合理用药观念;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流感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科普,增强学生相关疾病的防治意识;在社区组织家庭居民进行家庭小药箱管理和常见疾病防治知识的科普讲座,微信群具有交流方便和及时的优点,成为家庭居民最喜欢的科普方式。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家庭居民和学校学生的安全用药意识及行为正确率由科普前的62.25%提高至83.62%。

通过对国内外用药教育文献的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的安全用药教育与国外相比,存在安全用药教育涉及人群范围小、形式单一、缺少灵活性,没能充分发挥医生、药师及护士的作用等问题。临床药师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利用掌握的临床药学知识在住院患者、社区医院慢病患者和家庭居民中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药学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培养了一批科普药师,让更多的药师参与到药学科普活动中来。接下来还需培养更多的科普药师,进一步拓展科普对象,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到药学科普知识,以提高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水平,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佐仁,李嘉伟.珠三角地区公众用药安全意识与行为分析探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6):661-664.

[2]胡刚.家庭安全用药问题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6,(19):124-126.

[3]尉耘翠,聂晓璐,彭晓霞.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安全认知及行为现况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8,2(45):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