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运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股骨转子间骨折运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比较

周亮

湖南省临武县人民医院 湖南 临武 424300

摘要: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运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诊的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A组(纳入43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B组(纳入43例,行PFNA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指标、综合疗效进行对比。结果:(1)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少于A组,A组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P<0.05;(2)组间综合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和PFNA均对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较好效果,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治疗方式。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效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大量临床实践研究指出,老年骨质疏松者更易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且由于多数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代偿能力较低,身体素质较差,当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可导致关节功能障碍或是死亡[1],需要及时治疗。目前常采用手术疗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是不同术式疗效不一,尚需予以明确。基于此,本文就人工髋关节置换和PFNA运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如下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诊的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A组(纳入43例)、B组(纳入43例)。A组:男女分别为23例/20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5.7±8.5)岁,摔伤16例、车祸伤17例、钝器伤10例;B组:男女分别为24例/19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4.6±8.3)岁,摔伤15例、车祸伤19例、钝器伤9例。研究活动的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均了解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并发症者;②病理性骨折者;③其他骨折类型者;④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组间一般资料(致伤原因、年龄等)无差异,P>0.05,可对照研究。

1.2方法

A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取侧卧位,行腰麻,入路选择髋关节后外侧,实施吉普森切口术式,作大转子上方向切口,钝性分离臀大肌,游离阔筋膜张肌,充分暴露患者骨折部位,复位小转子骨折,且用钢丝固定,切开髋关节囊,截断股骨颈头,取出股骨头,实施扩髓操作选用合适假体,且进行常规置管,术毕,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

B组(行PFNA治疗):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实施闭合复位,于股骨大转子顶点作纵切口,充分暴露大转子顶点,置入导针且予以扩髓,将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后固定,且青壮年宜选用重建钉固定,而老年患者宜选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当C臂机结果满意后,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实施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将手术指标、综合疗效作为观察指标。(1)手术指标:比较两种术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2];(2)综合疗效:将髋关节功能harris作为评价标准[3],当评分小于70分时表示“差”,当评分在70-90分时表示“良”,当评分大于90分时表示“优”,计算优良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观察数据处理与汇总,手术指标可采用(`x±s)表示,行t检验,且综合疗效可采用n/%表示,行x2检验,当结果为P<0.05时,代表有对比意义。

2 结果

2.1分析手术指标

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少于A组,A组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P<0.05(数据详述于表1)。

表1手术指标对比(`x±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下床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d)

住院时间(d)

A组(n=43)

214.95±21.85

84.37±7.53

3.25±0.58

114.96±14.75

8.85±

2.24

B组(n=43)

184.36±20.57

74.36±8.57

5.97±1.24

132.35±17.59

12.85±2.84

T

6.6844

5.7538

13.0292

4.9675

7.251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分析综合疗效

组间综合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数据详述于表2)。

表2综合疗效对比(n/%)

组别

差(例)

良(例)

优(例)

优良率(%)

A组(n=43)

4(9.30)

18(41.86)

21(48.84)

39(90.69)

B组(n=43)

5(11.63)

19(44.19)

19(44.19)

38(88.37)

x2




0.1241

P




0.7246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增加,相关报道指出,股骨转子间骨折占髋部骨折总数的40%-50%[4],且由于发病位置特殊,加之多数老年患者伴有骨质疏松,导致皮质骨较薄,骨强度较弱,预后较差,容易发生髋内翻、肢体短缩等并发症,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临床上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采用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其中保守疗法病死率与并发症风险较高,导致临床应用受限,手术疗法则越来越被患者所接受。

本次研究表明,人工髋关节置换和PFNA均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有较好疗效,主要表现在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少于A组,A组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P<0.05,组间综合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且简单的术式,能够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特别是对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有较好效果,其运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有下列优势:(1)经由髋前外侧入路,术野清晰,解剖复位满意,便于医师掌握复位以及骨折情况;(2)能够维持股骨颈基底稳定,可以保留髋关节动力,从而缩短早期下床活动时间;(3)术中以钢丝对骨折碎片进行缝合,能够维持骨折断端供血,降低骨折周围血肿发生率。PFNA属于“生物性”内固定技术[5],创伤小且术后不易出现并发症,所以也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用术式。本次研究结果提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兼具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而PFNA因术中切口小,操作简单,不易破坏血运,所以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不过两种术式在治疗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和PFNA均对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一定优势,可以结合患者情况选用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文强.髋关节置换术与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8,7(10):778-782.

[2]周述清,张孝华,杨博文,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80岁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9,42(5):434-439.

[3]马春涛,谭昱,肖育志,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老年不稳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ADL 评分及后并发症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9,25(7):1098-1101.

[4]李龙天.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9,20(9):36-37,40.

[5]马昆.人工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9,33(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