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护理教育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效果

赵德华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省 绍兴市 312000

【摘 要】目的:于护士针刺伤预防中应用护理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工作的58例护士开展研究,双盲法分为乙组同甲组,各29例。在甲组护士中开展护理教育,而乙组护士不进行护理教育,对比两组的职业安全知识掌握程度、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护士职业安全知识掌握评分大于乙组护士((P<0.05);甲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小于乙组护士(P<0.05)。结论:于护士针刺伤预防中,应用护理教育可提高护士对于职业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效降低针刺伤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预防护理教育效果

对于医院针刺伤来说,就是指被医疗锐器意外伤害,比如穿刺针、注射针头、缝合针以及手术刀片等,致使医疗从业人员深层皮肤破损或者出血[1]。在医院临床中,护士常接触医疗锐器,如果操作失误、不注意亦或操作不当,针刺伤就会时常发生。针刺伤对护士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易感染细菌、病毒等,最常见的是乙肝、艾滋病以及丙肝等血源性感染。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工作的58例护士开展研究,双盲法分为乙组同甲组,各29例。女性56例、男性2例。20-40岁,均值27.68岁。通过统计分析患者基线资料,两组P>0.05,所以可开展本课题研究。

1.2 方法

在甲组护士中开展护理教育,为:(1)医院要定期开展护理操作以及安全常识等教育学习活动,确保从事临床操作护士充分认识、了解针刺伤带来的危害,使患者形成正确的、系统的认知,且让护士深入了解针刺伤可能导致那些疾病发生,而形成或者提高职业安全意识。可经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学习活动,比如PPT讲解、讲座、宣传手册等,方式方法要科学、直观,内容要深刻、精细,确保护士对于针刺伤危害性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2)强化护士对于医疗锐器正确使用的系统性学习,同时在学习后经专业人员考核评估护士的学习结果,经不断的学习以及考评提高护士的操作准确性以及熟练性。指导、教会护士掌握针刺伤的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在临床操作中护士发生针刺伤,可立即应急处理,防止感染病毒、细菌等,保证人身安全。(3)医院加大硬件设备投入,比如采购大量的无尘一次性手套,由各科室按实际需求和工作量来领取,要求护士操作前佩戴。相关管理人员不定期的抽查科室护士的手套佩戴情况,对于不按规定佩戴手套的护士给予警告或者惩戒。(4)定期进行教育学习考核,主要是理论内容、实践内容等,做到理论结合实践,让护士把安全操作放在护理操作的首位,而尽可能降低针刺伤发生的风险。医院定期汇总护士针刺伤情况,并开会分析讨论,分析针刺伤具体原因,制定出应对策率,相关人员监督、追踪对策的执行情况。而乙组护士不进行护理教育。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针刺伤发生情况;评估护士的职业安全知识知晓程度,一百分总分,分值越高则掌握程度越高[2]

1.4 统计学分析

本课题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23.0软件,(5fa0cb141222d_html_199d25296068e7ac.gif )表示职业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开展t检验,(%)表示针刺伤,开展x2检验,当P<0.05,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甲乙两组护士的职业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甲组护士职业安全知识掌握评分大于乙组护士(t=8.8716,P=0.0000)。见表1。

表1 比较甲乙两组护士的职业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5fa0cb141222d_html_199d25296068e7ac.gif ),分]

分组

职业安全知识掌握评分

乙组/29例

83.52±6.48

甲组/29例

95.74±3.61

t

8.8716

P

0.0000

2.2 比较甲乙两组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

甲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小于乙组护士(x2=4.0616,P=0.0439)。见表2。

表2 比较甲乙两组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n(%)]

分组

针刺伤

乙组/29例

6(20.69)

甲组/29例

1(3.45)

x2

4.0616

P

0.0439

3 讨论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安全,尤其是对医护人员来说。尽管医院开展了针刺伤防护教育,但是护士针刺伤仍然时有发生,部分医院会经常发生。因为护士经常暴露于患者的排泄物、体液、血液等环境中,当发生针刺伤后,就很容易感染,特别是对血源性感染病来说

[3]。护士针刺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给予护士专科培训时,常存在缺陷和不足,致使护士的采血手法不正确或者不熟练;护士不具有足够高的职业素养,在临床操作中常存在不规范现象,甚至是自行减少操作步骤;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实际操作中未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佩戴防护用具;患者不配合护士的操作,而出现操作失误,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患儿来说,采血时可能现哭闹、不安、躁动、拉扯等,而导致护士发生针刺伤;医疗垃圾的处理不规范,尤其是针尖耗材未及时放置到安全的、制定的位置,在后期打扫时,易发生针刺伤;医院未严格落实制度措施,而难以实现长期有效的防护;一些特殊的科室需使用特殊的医疗仪器,易发生针刺伤,比如消化科室等[4]

护士是临床操作的主体,发生针刺伤的风险比较高,为了确保其安全,就应实施有效的干预。护理教育包含诸多方面,除了体现在教育的方式上,还体现在教育的内容上,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护士防护意识,确保护理操作更规范,而降低针刺伤发生的风险[5]

总之,于护士针刺伤预防中,应用护理教育可提高护士对于职业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效降低针刺伤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郑慧芳,干铁儿,曹俊敏, 等.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护理与康复,2019,18(3):74-76.

[2]罗丹.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保健文汇,2018,20(9):223.

[3]卢姣姣,洪涵涵,王守梅.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1):41-43.

[4]卢姣姣,洪涵涵,王守梅.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004(001):P.41-43.

[5]古金燕,赵燕群.探讨护理教育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