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被动康复训练器用于脑卒中对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主被动康复训练器用于脑卒中对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思考

杨明、王瑞鹏

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 外科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

661600 

摘要: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接受主被动康复训练器治疗后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CPM康复器治疗,将患者偏瘫侧上肢固定在CPM康复器上行被动运动;观察组采用主被动康复治疗器治疗,将患者双侧上肢固定在主被动康复治疗器上进行训练。观察两组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FMA、MAS、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主被动康复训练器治疗脑卒中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主被动康复训练器;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器;

前言: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的疾病,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脑卒中的临床发病率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逐年增加,这种疾病可导致患者偏瘫,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加重患者家庭负担。脑卒中偏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功能障碍[1],以恢复缓慢、治疗困难为特征。近年来,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我国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引入了新型康复治疗设备作为疾病辅助治疗技术。其中,主被动康复训练器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能增加肢体感觉运动的输入,为病人提供类似于日常上肢活动的重复运动,从而改善上肢功能[2]。本文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的观察,总结了主被动康复训练器对脑卒中患者的使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每组各4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为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排除标准:①昏迷;②孕妇;③外伤性脑损伤引起的偏瘫;④服用影响神经肌肉活动的药物,如抗痉挛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等;⑤严重认知障碍,不能理解并配合实验者;⑥有严重心、肝、肺、肾损害者。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为 30~70 岁,病程2周~3个月;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 30~69岁,病程3周~3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双侧上肢分别固定于MYR-RMM-A1型主被动训练康复器上(生产企业:广东美的安川),每次45 min,根据患者肌力、张力选择阻力值5~8挡,转速30~40rpm/min,一天两次,一周6次,连续使用4周。对照组患者将偏瘫侧上肢关节分别将肩、肘、腕、指关节 固定在CPM康复器上,由控制器选择被动运动角度,训练时角度可适当调大,尽量大于被动运动角度10°,每次45 min,每天2次,每周6次,连续使用4周。

1.3观察指标

用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AD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的变化[3]。其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ADL)分100分,生活能自理的达到60分以上,得分越高,病人的自理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6.0系统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x±s)、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有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FMA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两组患者FMA评分为(43.5±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1.2±8.1)分,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表(分)

组别

病例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5

28.3±7.2

31.2±8.1

观察组

45

29.1±6.9

43.5±5.7

2.2 两组患者MA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M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MAS评分比较表(分)

组别

病例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5

4.21±1.13

3.98±0.99

观察组

45

4.19±1.21

9.23±1.33

2.3 两组患者ADL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表(分)

组别

病例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5

63.3±12.7

65.1±14.2

观察组

45

64.7±13.5

81.2±15.1


3 讨论

脑卒中所致的偏瘫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痉挛、肌力减退和运动控制及协调功能受损是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脑卒中患者经常忽视主动运动训练,偏瘫后主动运动恢复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4],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复有关键作用。主被动训练与主动运动相结合进行的被动运动,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并能对大脑运动功能区产生较大的刺激。脑卒中偏瘫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药物治疗仅对肌痉挛有缓解作用,对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无直接影响;早期针刺治疗脑卒中效果较好,但长期治疗后效果不佳。神经促通技术,如 PNF等,可使中风患者康复有效率达68%~91%,但治疗方法繁琐,且以治疗者的经验为依据,不利于临床的循证医学评价,且耗费人力、物力[5]。目前偏瘫上肢康复以持续被动运动训练为主,主被动康复训练器能明显改善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有效抑制异常张力的升高。

结果发现,经主被动康复训练器治疗后观察组FMA、 MAS、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应用主被动康复训练器治疗脑卒中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并应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黎祖连,孙扬,韩立坤,等.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康复训练效果的1例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4):158-160.

[2]张宇燕,谢辉,李国民,等.主被动康复训练器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6):5-6,7.

[3]刘鹏,葛小青,李宇,等.上肢康复机器人主动康复训练控制策略[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9,36(4):570-576.

[4]张晓玲,阮俊勇.脑卒中患者四肢康复训练器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2):40-42.

[5]沈利岩,徐国辉,郑洁皎,等.康复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强化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21(6):37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