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王雪粉

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心内科 云南 昆明 654100

摘要:目的:分析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胸痛中心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例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抢救的过程中采用常规抢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抢救的过程中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24h内死亡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抢救后,无论是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还是在24h死亡率方面,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24h的死亡率。

关键词: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也被称为急性心肌梗塞,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发病之后,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不仅会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严重的患者还会因此而死亡。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保证抢救的效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在临床上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研究了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41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37岁至66岁,平均年龄为(49.4±5.7)岁;观察组41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36岁至67岁,平均年龄为(49.6±5.6)岁。

1.2方法

在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常规抢救护理流程。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院内和院外)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针对院外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做好针对患者的现场抢救护理工作。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需要先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面色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急救,需要第一时间引导患者进行高流量导管吸氧,使患者的静脉通道能够第一时间开通,在此基础上,根据初步诊断结果,有选择性的对患者进行扩张血管、镇痛、强心、利尿、镇静等方面的治疗,患者病情逐步稳定之后,用担架将患者转运至救护车送往医院。在对患者进行转运的过程中,需要实时使用仪器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情况、心电图情况以及血压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异常,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其次,要做好针对患者的入院护理工作[1]。患者进入医院之后,接诊医生需要第一时间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将患者送往病房,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整体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心电图、血象等,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判断患者的症状是否适合手术,与此同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针对院内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主要针对自己来院的胸痛患者。患者到达医院,走绿色通道,先诊疗后付费,护士3分钟内迅速、准确分诊,初步判断低危还是高危胸痛,低危胸痛患者带入低危观察室,高危胸痛患者带入抢救室,同时呼叫医生,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并初步诊断,遵医嘱给一包药嚼服,护士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仪、抽血,20分钟内完成床旁肌钙蛋白检测,根据胸痛时间、心电图改变、肌钙蛋白检测结果,没有条件做PCI的医院,快速排查溶栓禁忌症,30内紧急启动溶栓治疗,最短时间内使冠脉再通,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最短时间沟通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PCI,全程医护人员陪同。有条件做PCI术的医院,直接进行急诊PCI.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好将康教育,指导患者饮食及运动,降低患者高胆固醇食物以及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发现患者存在不良心理,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疏导。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24h内死亡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24h内死亡率n%

组别

例数(n)

并发症发生率n(%)

24h内死亡率n(%)

观察组

41

3(7.32)

2(4.88)

对照组

41

8(19.51)

6(14.63)

X2


6.52139

6.24237

P值


0.012

0.020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疾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患者发病之后,不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此同时,还具极高的致死率。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时间就意味着生命,几秒钟的抢救时间差异,对于患者来说,往往就是极大的抢救结果差异[2]。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在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的情况下,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十分严重的并发症,具体包括心肌梗死后综合症、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室壁膨胀瘤等,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心脏破裂的问题,进而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溶栓、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但是,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外,高效的护理流程也是抢救是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常规的急诊护理流程不仅缺乏明确的时间要求,与此同时,护理目标也存在不明确的问题,医生与护理人员在配合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普遍缺乏明确的分工,进而使患者的正常治疗受到影响,导致患者并发症问题的发生概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愈后结果。相比之下,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中,医护人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此同时,在具有较高清晰度的护理程序的指导下,能够确保护理工作快速、有条不紊的展开,使患者抢救的等待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得以缩短[3]。在此基础上,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有针对性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方案,在专业抢救的基础之上,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进而为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患者在接受抢救期间以及愈后期间发生并发症的问题,提升患者预后质量的同时,使患者的24h内死亡率得到有效降低。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在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24h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相比于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来说,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24h内死亡率,进而最大限度的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综上所述,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是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问题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预后质量,与此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24h内死亡率,进而最大限度的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小英,刘子华,陈兵阳.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4C延续性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8,33(18):93-95.

[2]李瑞艳,张沁莲.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单病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8,32(01):45-48.

[3]赵冬梅,裴沛,于波,高学琴,刘友斌.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3):3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