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术对战时军事设施建设的影响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6
/ 2

智能化技术对战时军事设施建设的影响与对策

刘奕锦 武 腾 傅俊翔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战时军事设施建设工作是部队保障的重要任务,对于提高部队生存性、机动性以保障作战行动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作战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智能化技术的突破,战时军事设施建设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从分析智能化技术背景下的战时军事设施建设入手,查找需求和不足,力求提出启示性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智能化 战时军事设施建设 影响对策


一、引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随着算法、计算能力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规划决策系统、大数据分析等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取得突破,战争及其装备的智能化成为时代课题。智能化技术赋予战争体系的智能优势以及突破人类生理极限的先天优势,在解决战时军事设施建设遇到的瓶颈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得到了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青睐。

二、智能化技术背景条件下的战时军事设施建设

智能化技术背景条件下,作战节奏加快、作战领域拓展、作战融合加强,战时军事设施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形势任务。当前,军队机械化建设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同时面临推进信息化建设方向的路口以及抓住智能化建设潮流的窗口,新机遇新挑战并存,这些情况给准军事行动斗争和战时军事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看,不仅传统机械化装备体系面临物理性能极限的限制,信息化装备体系也同样面临发展瓶颈,需要有新的技术和方法寻求突破。智能化技术的特点,使得其在更为精准释放机械能,更为高效处理利用信息流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机械化建设的成熟以及信息化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为智能化的引入打下了前提条件。同时,面对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军队必须改变以往区域守备的性质,提升履行跨区域、多任务的能力,同时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战时军事设施保障能力。面对智能化战争小平台、大联合的趋势,以旅军事保障力量为基本模块应对不同区域作战保障任务的模式,仍然受到地理区域的较大限制,没有完全摆脱不同类型保障部队装备只能执行特定区域保障任务的情况,没有完全发挥出编制体制改革与装备更新换代的优势与效益。军队保障力量要更好执行跨区域多任务军事设施保障能力,就要在装备技术与装备体系实现新的突破,让保障模块更为精细,组合更为灵活,能够依据不同作战地域、作战任务与对手迅速作出最佳响应。

三、智能化技术条件下战时军事设施建设工作的变革需求

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 大数据技术发展引领战时军事设施建设新样式,先进制造等技术领域的引领作用更为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变革性创新,对未来战时军事设施建设样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智能化保障模式在技术进步中逐步形成,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构建全域性分布式、网络化军事云和AI介入的保障决策体系,缩短指挥决策回路,满足多维战场智能感知多元信息。物联网的介入使得设施保障平台自主决策联合、跨域保障支援、多样化军事行动综合保障能够实现自主行动、平行保障。智能算法的进步赋予武器平台越来越强的任务性与自主性,能够适应不同任务要求,跨域自主同步协作保障。战时军事设施保障将逐步从以人为主、智能辅助/增强,向人机协同再到以无人平台为主、人力监督介入的模式发展。智能化技术极大拓展的无人保障平台的功能性,显现出集群化保障平台的优势。保障平台无人化、集群化,更适合平台网络化的发展,更易于实现各种网络保障功能,进行多源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智能感知、决策和保障行动需要的基础数据。今年发展的地面无人平台,逐步具备规划自主决策、健康诊断、离线记忆、在线升级等智能功能,具备信息安全防护网络对抗、电子对抗、隐身对抗的作战性能,机器学习、生物仿生、脑机操控、新型动力的技术成熟和应用推动地面无人保障平台的发展,军用仿生机器人、外骨骼单兵飞行器等装备平台快速发展,无人化将成为保障主流,自主化水平不断增强,有人无人协同作战集群分布式保障将成为新的样式。

四、当前战时军事设施建设力量的不足

面对保障任务、作战样式与技术变革的需求,战时军事设施装备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战场信息能力过载。在信息化充分发展的战场上,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信息化装备不仅带来信息优势,同时还有大量需要甄别和去除干扰信号和虚假信息。相对其他领域,战时军事设施建设以陆地战场为主,信息受到的干扰更为庞杂,要掌握全时的战场态势,争取保障的主动权,关键矛盾已经从如何获取足够信息转变到如何获取足够的有效信息并高效利用,以避免信息过载。二是保障需求掌握迟滞。采用传统人工甄别、标记的方法,完全无法实时处理未来海战场数以千计传感器所获得的海量信息,有效完成需求提取,并按照时效要求重构战场保障态势,虽然能够形成态势一张图,时效性却离作战保障需求较远。三是

持续指控能力不足。越来越快的作战节奏与保障响应要求,人类在耐疲劳能力、犯错率、计算推理能力等方面的劣势愈加凸显,单纯人工指控的能力逐渐接近天花板。四是网络抗毁止损能力较弱。网络在战时军事设施保障行动中的角色越来越关键,对手在网络攻击方面的手段不断更新,但现在装备体系在网络软硬防护方面则显滞后。五是装备和人力成本过高。战时军事设施建设行动,大都面临着海洋、高寒、山地等障碍、地形,用传统的装备体系和保障模式在这些区域作战更为容易造成人员和装备的大量损失。如何减少在复杂地形与海洋障碍背景下人员和主要保障装备损失,是战时军事设施建设任务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之一。

五、应对措施

智能化技术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合理运用智能化技术的优势,就能扬长避短,将其变为提升战时军事设施建设效能的有力手段。一是提升智能保障能力。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精确掌控需求、迅疾响应需求的能力,并依托现代物流技术、无人智能平台、3D打印技术等真正践行“零预算”“零库存”“零伤死”保障理念,精确预测军事设施保障需求、战时可能损失及补充需求,近乎实时地调控保障行动、实施保障评估,极大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战场适应能力。二是提升全域到达能力。通过“智能+”与无人化平台的结合,改进与研制一批能够适应恶劣环境与地形,能够实现持续保障、快速响应的无人智能化保障平台,区分战略、战役、战术级别,形成多栖结合、大小搭配的无人智能化保障装备体系,使得军事设施保障力量能够无缝衔接。三是提升协同保障能力。针对军事设施保障的通用性特点,在军地、军种、各部队之间形成合力。军地之间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可视共享,以适应当前保障力量精干化带来的保障空缺。各军种之间实现区域全般保障,打破体系之间的障碍,构建保障云,实现区域按需保障。

六、结束语

智能化技术在军事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能够突破现有瓶颈,实现保障资源配置自动优化,最大限度整合力量,在军地、军军之间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合,让战时军事设施保障建设活动适应智能化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特点,为打赢未来战争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腾讯研究院,腾讯AI LAB.人工智能[M],P2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2.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P117,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年.

3.胡金锁,张迎,葛玉,冯晓容.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智能化转型思考[J].国防科技,2019,(8):2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