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监督员作用发挥的调查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1

关于监督员作用发挥的调查思考

徐顺达

32296部队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

监督员是加强基层民主监督的重要力量,在本单位党委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对单位风气建设监督职责。近期,结合单位基层风气监察联系点转点工作,我们采取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谈话了解等方式,累计发放调查问卷800份,谈话了解100余人次,对风气监督员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调研,总的感到,监督员在纠治“微腐败”、纯正训风演风考风、处理基层敏感事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通过梳理,也发现监督员在实践中存在4个方面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地位弱化,“存在感”有所缺失。监督员作为“探头”,应当由思想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原则性强的官兵担任,按照群众推荐、党委(支部)研究、机关备案的程序选定,并采取文件通知、会议宣布、颁发聘书等形式向全体官兵公布。但调查数据显示,12%的监督员未进行群众推荐,主官直接指定到个人;23%的官兵不知道自己单位中谁是风气监督员;30%的官兵不清楚可以通过监督员渠道反映问题。

二是认识不深,“摄像头”像素不高。监督员虽然是单位普通一分子,更是肩负着对单位风气建设监督的职责,而单位风气好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监督员在思想上还存在偏差,有的怕领导顾虑,认为自己是上级安插的“眼线”;有的怕战友误会,认为自己是领导派出的“卧底”;有的不敢管,担心说多了影响自己的成长进步;有的不想管,担心管多了最后费力不讨好。

三是观察不细,“显微镜”倍数不够。作为风气监督员,应该责任感更强、敏锐性更高、原则性更好,要敢于说真话、讲实情、辨是非,更善于倾听官兵心声、发现问题苗头、整治不良风气。但通过谈话了解到,部分监督员对于占用官兵休息时间、随意安排公差勤务、连队点名时间过长等常见基层“微腐败”问题同样表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四是技术不硬,“手术刀”操作不好。监督员作为党在基层风气建设中的形象代言人,实则需要具备很高的能力素质,要清楚相关政策、基本原则、处置程序等等。但从调研情况来看,现有监督员能力水平与岗位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了解基本职责的多,运用相关政策的少;提出意见的多,监督整改的少;能发现问题的多,会处置方法的少。

针对上述现状,建议从“三口”入手,持续抓好监督员队伍建设,增强官兵满意度和获得感,为锻造法纪严风气正的过硬基层夯实基础。

一是要把好“入口”,选准配强队伍。严把思想站位,党委支部在遴选监督员时要综合考虑、全面衡量,破除只看重资历、级别的惯性思维,改变由班排骨干、支部委员兼任的传统模式,切实站在为单位建设长远发展的高度进行选择;严格选定程序,按照个人自荐、群众推荐、支部研究、机关备案的程序,将想干、能干、会干的同志选出来;严密组织考察,机关在成立风气监督队伍前,要对各单位推荐的监督员进行全方位的政治考核,确保监督员队伍心态端正、心思纯洁、心底无私。

二是要守好“关口”,加强指导帮带。对于基层风气监督员,要把握“标尺”,积极学习习主席关于军队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增强功底;要把牢“戒尺”,努力学习纪委通报和警示案例,举一反三;要把稳“卡尺”,瞄准常见问题症结,将所思所学灵活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合理处置。对于机关业务科,要加强指导,结合基层风气监察联系点转点工作,组织业务培训,不断强化监督员能力素质;要有效沟通,及时与监督员进行对接,对其在实际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进行解惑答疑;要实施监督,定期对监督员履职尽责情况进行检查,让监督者同样成为被监督者。

三是要用好“出口”,持续激发活力。加强思想引导,对于单位的风气监督员,主官要做好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引导他们大胆提建议、谈想法、说问题;提供有力支持,监督员在开展工作中,难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和非议,机关部门、单位主官要主动靠前,谈心交心、开展教育、鼓励激励;制定奖惩措施,结合年终总结工作对监督员进行考核讲评,对履行监督职责认真,作用发挥突出的,在晋职晋级、军士选晋、评功评奖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履责不力、作用发挥不好的,取消监督员资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