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测试法评估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治疗效果

/ 2

三种测试法评估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治疗效果

姚琴 谢红帼 彭澜 张朝霞通讯作者

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

目的 三种方法评估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口腔科就诊的 210例4~11周岁儿童,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观察组采取心理干预,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诊治。

结果 三种评估方法结果一致,均表明对照组CDF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结论 儿童DF发生率高,心理干预有助于减少特定患儿DF的发生。

关键词 儿童; 牙科畏惧症; 心理干预

Investigation on effec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children dental fear by projection test, behavior grading test and 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

Abstract

Objective Three method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children's dental fear.

Methods A total of 210 children from 4 to 11 years old who attended the dentistry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were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ok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followed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 evaluation methods are consistent, indicating that the incidence of CDF in the contro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DF in children is high,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help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F in specific children.

Keywords: children dental fear; mental intervention

儿童牙科畏惧症(children dental fear, CDF)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指牙科患儿在牙科治疗中面对一种或多种特定刺激时表现出的紧张,害怕,甚至忧郁的心理状态[1]。卫生部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儿童的口腔疾病患病率达到60%以上,而未治疗率高达90%,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2]

。本研究采用投射测试法、行为分级法和心理测试法三种方法评估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治疗效果,并分析三种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4~11周岁儿童,学龄前( 4~7岁)儿童102例,学龄(8~11岁)儿童108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1.2 方法

1.2.1 口腔治疗

对照组患儿当天进行问诊后即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诊治。观察组问诊后则进行预约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

1.2.2 评估方法

1.2.2.1 采用行为分级法进行评估

通过治疗室的摄像头,同一名不知道患儿任何信息的评分员在另一个房间通过观察患儿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评分,主要观察指标为畏惧程度。根据Frankl法具体分为四个等级:I类:抵触情绪,完全不配合治疗,1分;II类:勉强接受治疗,但配合性较差,2分;III类:虽接受治疗,但有时紧张,配合性较好,3分;IV类:态度积极,接受治疗,配合性好,4分。

1.2.2.2 采用投射测试法进行评估

如下图所示的几个表情,自左向右代表着越来越不舒服,得分依次增高。没有痛苦得分为0,最痛苦得分为10。实验人员针对评分规则对患儿进行指导,患儿在接受治疗后根据自己体会选取其中最适合自己的一个表情,实验员进行打分并记录。其中得分0-3为不畏惧,4-10分为畏惧。

5f83bdd35af5c_html_50d1a2ed16c13ff8.png

图一 面部表情分级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将实验数据录入excel,采用 χ2 检验,结果用P值判断,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投射测试法评估情况

表一 DF发生比较(n)

因素

干预组

对照组

p

NDF

DF

NDF

DF

年龄

4-7

17

37

10

44

2.42

>0.05

8-11

36

15

16

35

15.69

<0.05

性别

20

35

12

43

3.83

>0.05

20

30

10

40

4.76

<0.05

独生子女

35

40

20

55

6.46

<0.05

16

14

13

17

0.60

>0.05

不良牙科经历

19

36

12

43

1.57

>0.05

22

28

11

39

5.47

<0.05

3 讨论

儿童牙科畏惧是患儿在牙科诊所面对一种或多种特定刺激时产生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对于在接下来的牙科治疗中即将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通常伴随着一种失控感。本研究重点关注心理干预对CDF的治疗效果,以及不同因素对心理干预治疗CDF效果的影响。

非药物治疗手段主要是心理干预,包括优化诊室环境、认知行为治疗、告知-演示-操作、音乐疗法、模范作用、分散注意力、系统脱敏疗法以及监护人教育等。近年来,传统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口腔医学也从原先的生理服务转变为心理服务。患者不仅仅是要求治好病,更注重就诊体验。相对于药物治疗,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可能更有利于患儿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比3种不同的儿童牙科畏惧症评估方法可以看出,除学龄前儿童、女童、非独生子女以及之前有过不良牙科经历的患儿外,治疗中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CDF发生率。

1陈国均,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治疗. 现代实用医学, 2010. 17(1): p. 89-90.

2刘万颖,戴丽娜, 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原因调查分析. 口腔医学研究, 2019. 35(2): p. 185-188.

3王晖,严加林,吕敏,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原因及其诱发因素研究进展.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0(5): p. 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