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机械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30
/ 2

培养机械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探索

卢国升 

身份证号: 45212819900225****

摘要:科技飞速发展引发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正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承载的历史使命。新一代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主力军,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群体必须转变思维模式,用全新的理念和技能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工程测量》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工程技术系针对《工程测量》课程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改革往往在传统技术领域内展开的,新时代形势下忽略了经济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最终导致教学未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机械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引言

科技飞速发展引发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正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承载的历史使命。新一代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主力军,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群体必须转变思维模式,用全新的理念和技能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工程测量》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工程技术系针对《工程测量》课程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改革往往在传统技术领域内展开的,新时代形势下忽略了经济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最终导致教学未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1基于典型装备设计制造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都离不开装备,装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手段,对工业化进程、国家经济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对装备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制造和应用开发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神圣使命。现代机械工程学科是由传统机械工程融合多种现代先进技术孕育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传统的依附课程的机械类实验,实验内容相对狭小,割裂了各实验间应有的联系和学科应有的交叉融合,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是片面的,使得实践教学难以适应社会要求。经典型和创新型的机械装备大多融合了机械工程中的设计、制造、材料、传感检测与控制、液压与气动和软件工程等技术,是综合性很强的产品,包含了现代机械工程师应掌握知识的各个方面和应具有的专业能力。所以,我们要依据机械工程的专业特点以及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多学科跨专业交融,构建以培养机械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将经典型和创新型的机械装备作为承载,并通过先进设备的魅力抓住学生的目光,建立将装备作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视觉并体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2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

在实践教学方面作系统性的规划能很好的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较零散,没有真正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作系统规划,导致实践环节的开展处于被动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出现明显的瘸腿现象。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课程设计方面。课程设计主要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模具设计课程设计等,这些课程设计内容比较单一,而且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设计模式,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难以达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②生产实习方面。目前机械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只能将大部分的学生安排在校内生产基地上实习,但在实习过程中普遍重流程轻质量,导致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如同形式,实习效果不理想;③毕业设计方面。毕业设计课题普遍是传统工艺和设计类,缺乏创新智能型课题,学生做毕业设计的兴致不高,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④其他方面。机械类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缺少综合知识应用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该学科知识不知其为何用。另外,教师在开展学科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几乎为零。再者,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3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适应了企业的需求

融合多课程的综合性独立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传统基于课程开设的实验,实验内容相对狭小,割裂了各实验间应有的联系,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是片面的,实验教学效果低效甚至重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交融的趋势愈加明显,为满足课程教学而设置的单一实验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将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和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相互融合,使用不同的实验手段相互配合实现教学实践的改革,构建融合多课程的综合性独立实验课程体系已是大势所趋。如将PLC技术、伺服控制技术、测试技术、C++语言等结合起来,开设机电系统与控制综合性实验,同时结合购置的一大批机电装备基础功能部件和控制器件,开设可重构的机电系统及其控制实验。对于同一机械本体,学生可通过PLC、单片机和运动控制器,构建不同的控制系统,体验各种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其设计开发方法。这类综合型实验以现代测试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及CAD/CAM/CAE集成技术为基石,采用各类现代技术,增强了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识,锻炼了其应对工程问题的专业技能。

4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与内容

针对以上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这个问题,提出以下的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从广度和深度上去作系统规划,呈立体化的态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课内实验、金工和数控实训、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线,满足学生的基本实践需求;②在主线基础上增加核心课程课内综合实训环节,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③在学生四年本科学习中,融入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④在教师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参与项目和撰写专利等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⑤增加机械类专业学术讲座,开展机器人项目,让学生接触并理解机械类专业的前沿动态,进一步为学生指明专业方向;⑥增加实践过程管理和评价体系,为顺利开展实践项目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束语

我们要根据本专业的特性,同时结合本学院培养应用创新型机械人才的宗旨,通过建立基于典型装备设计制造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融合多课程的综合性独立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改进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手段,对机械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进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明丽,王丽梅,张秀玲.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工原理教学研究[J].山东化工,2019,48(19):182-183.

[2]李学佳,刘其霞,张丽哲,张盛才.基于针织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09):153-154.

[3]马楠,张建成,鲍泓,孙慧荟,刘元盛,盛鸿宇.机器人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9(04):46-48.

[4]齐子姝,王鹏轩,屈伸.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59):3-5.

[5]刘泽勤,韩凯悦,张艺,王春雨.新时代财经类高校培养工科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3):11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