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结核病筛查结果和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3

中小学生结核病筛查结果和影响因素分析

陈枝锋

江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 江永 425400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小学生结核病筛查结果和影响因素,探索提高结核病人预防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开展结核菌素实验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县中小学生进行结核病筛查,分析其结果与影响因素。结果:在被筛查的22128例中小学学生中,结核病总确诊率为0.53%,结核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一定联系。结论: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和保持良好的环境对结核病的预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生;结核病;筛查;影响因素

  结核病属于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是全球 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发病数居第三位。国内疾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结核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属于首位,在甲、乙类传染病前列。有研究表明,在校学生占全人群发病率的1/3,以15岁以上学生为主[1]。为了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本调查主要对我县中小学生进行结核病筛查和分析它的影响因素,以便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小学生为主,最大年龄17岁,最小年龄6岁,平均年龄(10.2±1.8)岁。且研究对象主要选择我县部分中小学校。

    2. 方法

      1. 血清采集:对我县所有被纳入结核病筛查范围的对象进行统一的血清样本采集,监测试剂盒为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按照试剂盒的相关检测标准对TB-SA抗体进行检测与初筛。

      2. 工作方案:以摸底筛选的方式对我县的目标人群进行筛选,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结核分枝杆菌TB-SA抗体筛查的相关知识宣教,且在筛查前均对所有的筛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筛查流程、工作明细和统一的操作标准执行。

      3. 确诊过程:对所有被筛查后发现TB-SA抗体呈阳性者,均安排临床医生根据结核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如咳嗽、咳痰、发热等进行判定,并根据TA-SA抗体阳性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免费的X光胸片和结核杆菌痰进行最终确诊。

1.3 质量控制:在保持所有筛查人员均进行专业培训的基础上,严格按照PPD(所有患者均接受PPD实验)实验技术的相关操作规范与流程进行筛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与规范性。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数据均以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x2检验,表示方式以(%)为主;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方式以5f68044d62b7c_html_d0ee07d0aa4b36f.gif±s为主,P<0.05表示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结核病的基本筛查情况:在被筛查的22128例中小学学生中,有结核病可疑者共计123例,占比0.56%,最终确诊者118例,总确诊率为0.53%。详见表1:

1 2014~2017年结核病筛查情况[n,(%]

组别

例数

可疑者

确诊肺结核

确诊率

2016年

5123

31

29

0.57

2017年

5653

40

39

0.69

2018年

5034

22

22

0.44

2019年

6318

30

28

0.44

合计

22128

123

118

0.53

2.2 PPD实验结果分析:在确诊的118名学生中,强阳性9人,非强阳性109人;非强阳性与强阳性与年龄、学龄、民族等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2 PPD实验强阳性与非强阳性结果比较[n,(%]

变量

项目

非强阳性

强阳性

合计

x2

P

性别

68

6

74

0.83

0.351

41

3

44

学龄

小学生

82

7

89

0.42

0.523

中学生

27

2

29

民族

汉族

94

9

103

2.05

0.152

少数民族

15

0

15

2.3 疫苗接种情况与强阳性之间的关系对比:强阳性与与非强阳性接种、未接种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疫苗接种情况与强阳性之间的关系对比[n,(%]

阳性

例数

接种

未接种

强阳性

9

6(66.67)

3(33.33)

非强阳性

109

83(76.85)

26(23.85)

x2

2.557

2.201

P

0.110

0.138

2.4 周围环境与强阳性之间的关系对比:强阳性与非强阳性与接触和未接触之间对比,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4 周围环境与强阳性之间的关系对比[n,(%]

阳性

例数

接触

未接触

强阳性

9

4(44.44)

5(55.56)

非强阳性

109

23(21.10)

86(78.90)

x2

12.363

12.363

P

0.001

0.001

3 讨论

PPD试验是目前检测结核菌感染的简便、高效方法,是结核病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适用于学校、学生的结核病感染的监测,从强阳性反应学生中发现结核病患者,可以大大减少X线检查,对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的PPD强阳性反应学生采取干预措施可大大减少结核病的发病[2]。虽然卫生部、教育部2017年《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中规定“幼儿园、小学、初中新生入学体检需看卡介苗卡痕,并询问是否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和肺结核可疑症状,对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开展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一是学生不一定知道家长是否曾患结核病,二是牵涉到个人隐私,学生知道也不一定说,所以对入学新生全部做PPD是学校结核病防控的十分有效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经PPD实验发现,学生们患结核病的阳性总确率为0.53%,这与尹立[3]等学者在太原市某区4所高中2016年——2018年入学新生结核病筛查中的阳性确诊率14. 53%以及刘俊华[4]等学者在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14—2018年学校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筛查中的阳性确诊率明显降低。从影响因素方面来看,造成这种因素的主要原因与更地区之间的学生的就学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密度以及人口流动性是具有一定联系的5

  针对上述这种情况,为了有效的发到预防结核病的目的,在中小学中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PPD筛查制度,防止传染源进一步深入学校是极有必要的。首先是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全面的PPD实验检查,对筛选的阳性学生人群应及时进行胸部正位片检查,且对确诊患有结核病的学生应及时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隔离与治疗。其次是教室及学校要及时对学生的就学环境,如食堂、教室等进行定时定点的通风换气与消毒处理,坚决贯彻和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政策。综上所述,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和保持良好的环境对结核病的预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应积极引进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爱菊,陈慧娟,李进岚,陈再平,周华.贵州省2017年学校结核病筛查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9, 40(2):279-281.

[2]蒋权,周奇星,李映月,蓝如束.来宾市兴宾区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8, 24(2):147-148,150.

[3]尹立,张雯.太原市某区4所高中2016年——2018年入学新生结核病筛查结果分析[J].护理研究,2020, 34(14):2589-2592.

[4]刘俊华,王敏芳,朱惠娟.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14-2018年学校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筛查[J].中国热带医学,2020, 20(6):148-151.

[5]杨正贵,马玲玲,许静.2017-2018年银川市不同类别学校新生结核病筛查结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9, 41(11)

:1035-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