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印度瑜伽之养生对比研究 Research of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dian Yoga in Health Preservation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3
/ 3

中医学与印度瑜伽之养生对比研究 Research of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dian Yoga in Health Preservation

李娅迪

德阳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起源于东方古文明的中医学与印度瑜伽,在其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养生之道等方面存在相通点。中医学重视人体、人与自然“整体观”,瑜伽有“一致”“和谐”之意,两者皆尊崇人体与宇宙自然和谐统一。中医针灸理论与瑜伽“三脉七轮”学说亦存在相似之处。二者在养生方面,均遵从宇宙自然道法,通过体式和功法习练,探求“形与神俱”、“身心合一”的平衡状态,达到“天人合一”、“梵我合一”的最终境界。临床中可将两种医养方式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和发展,为医养结合模式提供新思路,取得疗效更优解。

关键词:中医学;瑜伽;经络理论;三脉七轮;养生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人们对于医疗保健及养生的关注度逐年上升。近年来,保健养生的发展日益蓬勃,而我国的中医学及印度的瑜伽术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在国际愈发流行和传播[1]。中国和印度作为两大东方文明古国,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养生之道,在其理论和功法上存在着较多的交互和共通之处。

中医学强调“天人一体观”,而瑜伽讲究“梵我合一”,这一整体观念在二者基础理论中惊人相似。笔者在此对两种传统医养方式进行论述和比较,找到二者的优点和相通点,为临床医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1 中医学与瑜伽基本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内容的科学。中医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整体观”,即事物的统一完整性,包括人体整体观,人与自然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性。具体来讲,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通过经络联系内外形成的有机整体;此外,人体也与自然界、社会人文环境相适应,达到“天人一体”、“形与神俱”的和谐统一状态,如《灵枢》云“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瑜伽的渊源古老久远,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其起源几乎与印度文明同时出现,于东汉末年随佛教传入我国[2, 3]。瑜伽源于梵语yug或yuj,有“一致”、“结合”或者“和谐”“相应”之义[4]。帕坦伽利(Patanjali)在《瑜伽经》中将其描述为“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控制,即把精神、肉体、智慧完美结合起来”[5]。瑜伽通过对身体和精神的修炼,达到思想宁静,身、心、灵平衡调和,人体与宇宙相和谐的境界,即所谓“身心合一”、“梵我合一”。

目前最受西方世界热衷盛行的瑜伽为哈他瑜伽(Hatha)。“哈他”,意为日月。“哈”为太阳,代表阳性能量;“他”为月亮,代表阴性力量。“哈他”即为两种力量的结合,达到阴阳平衡调和。这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相契合。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寒暖,乃至世间万物。《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万物皆由阴阳不断作用和发展形成,对立和制约是基本规律。我们自身甚至整个自然宇宙,在阴阳消长、生化、互藏等作用下,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两种传统文化理念都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皆有阴与阳的属性,阴阳互生互化,相互制约而又协调统一,趋于平衡。

2 中医经络理论与瑜伽三脉七轮理论

中医经络系统以十二正经为主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直行的主干,络是网状的分支。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以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作用。如《黄帝内经》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整个系统还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别络、孙络及浮络等。人们常说的任督二脉,为经脉系统中奇经八脉所属。

在瑜伽中,有与中医经络理论相似存在的理论,即“三脉七轮”理论,这与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Ayuveda)”有一定联系。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学问的同时,瑜伽是阿育吠陀的组成成分之一[2]。阿育吠陀医学记载了以“三脉七轮”为中心的脉络系统,其认为经脉是运送物质的管道和通路,人体经脉中最重要的是三个脉管和七个脉轮[5]。三脉为中脉、左脉、右脉,位于人体中央部位。七轮由上至下依次为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生殖轮和海底轮。

任督二脉循行人体正中,起于胞中,任脉行于体前,止于目眶下,为阴脉之海;督脉亦起于胞中,行于体后,止于龈交,为阳脉之海;两条经脉形成气血循环通路,调理一身气血,具有统领全身阴阳经的作用。与任督二脉相似,中脉也循行于人体正中,起于海底轮,沿脊柱中部上行,依次沟通联络人体七个脉轮,止于头部的顶轮,是整个脉轮系统的主干,能够汇聚旁侧左脉和右脉的能量,同时具有沟通联络的作用。三脉中的左脉和右脉,分别位于中脉的左右侧。左脉者,行于左侧,属阴,起于左侧鼻孔,主精;右脉者,行于右侧,属阳,起于右侧鼻孔,主血。左右脉共同运行精血,二者在眉心轮交会,交错而下与中脉伴行,最终通入中脉底部。有研究认为左脉和右脉与督脉别络“长强”,在其位置、循行路线及功能方面有相通性[5]。笔者认为,左脉和右脉的功能与整个经络系统中除任督二脉外的其他经络均具有相通之处,尽管两条经脉循行中脉左右,但其能够统帅一身阴阳能量,最终汇于中脉;中医经络系统的众多经络,如正经、络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冲带脉、经别等,如网络一般循行全身肌肤、筋肉、血脉,运行输布气血津液,汇聚全身能量,由任督统帅阴阳。

关于瑜伽七轮与中医经穴的联系,不少研究均有提及,认为二者存在功能类似[3-5]。其中,有研究具体提到脉轮与经穴对应关系,如顶轮与百会穴、眉间轮与印堂穴、喉轮与大椎和天突穴、心轮与膻中穴、脐轮与神阙和命门穴、生殖轮与长强穴、海底轮与会阴穴,认为其在定位和功能主治方面存在共通之处[5]。笔者亦认为,瑜伽七轮与中医经穴存在相通性,但七轮与全身经穴均有一定联系和对应性,每一脉轮更像是所处之位经穴的总体表象,如位于头顶的顶轮,可与百会及周围的四神聪、前顶、络却、承灵等穴位具有联系,都具有会聚头部经脉、调节神志的作用。

由此可见,中医经络理论与瑜伽三脉七轮理论在其理论基础、循行部位和功能作用方面存在相通点,但各自有其特点。中医经络系统更像是一张网络,经络和经穴散布全身内外,瑜伽脉轮系统虽具象的经脉和脉轮相对较少,但仍具有网罗全身、调和精血的作用,因此不必拘泥于二者的具体对应关系。

3 中医学与瑜伽的养生之道

养生,古称“道生”、“摄生”、“养性”等,源自老子《道德经》。中医学与瑜伽在探求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寻找养生之道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2]。中医学关于养生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记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则在于“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阴阳变化之道,顺应日月、气候、寒温变化,调理人体阴阳,保养身心,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最终目的。与此相通的是瑜伽“梵我合一”理念,在《薄伽梵歌》提到修行瑜伽的最终目的是“梵我一如”[2]。“梵”是世界宇宙的本源,即“大我”;“我”是个体本质或灵魂,即“小我”。瑜伽通过修行者修行、静定,最终达到“梵我一如”的境界,即宇宙最高精神和修行者合而为一[6]。从这一基本理念来看,中医学与瑜伽存在较大一致性,遵循宇宙自然的道法,通过一定方式方法调整人体,达到“天人合一”“梵我合一”的境界。

基于中医养生理念逐渐衍生出众多养生方法,包括各种吝神、爱气、养形、导引、饮食、房事、医药和禁忌等,被人们熟知的有气功、太极拳、八段锦、导引术等,以及配合时节、饮食、调气、经络穴位的养生方式。动静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瑜伽养生从修炼“瑜伽八支行法”实现,即禁制(持戒)、劝制(精进)、坐法、调息(呼吸)、制感、执持(专注)、禅定(入静)、三摩地[7]。瑜伽不仅仅是大众对其的普遍印象,如柔韧、体式等,作为一种古老的能量修炼方式,除了众所周知的体式练习,它还包含了如冥想、调息、唱诵等习练方式。可以看出,中医学与瑜伽均重视“神”的主导作用,通过体式和功法练习,实现“形与神俱”、“身心合一”的平衡调和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

4 小结

作为起源于东方文明古国的两种文化,中医学与瑜伽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养生之道等方面存在相通点。中医基础理论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与环境皆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瑜伽亦有“一致”、“结合”“和谐”之意,关注身体与精神的契合,达到身、心、灵平衡调和的境界。其中哈他瑜伽阴阳能量的结合,与中医学“阴阳学说”相契合。两者均认为世间万物皆有阴阳属性,阴阳交感互藏,制约调和,达到平衡统一。中医学有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瑜伽有以“三脉七轮”为中心的脉络系统,其中经络脉与三脉、经穴与七轮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不必拘泥于具体对应关系。尽管中医与瑜伽养生方式不同,但究其养生之道,都在于遵循宇宙自然道法,通过体式和功法习练,探求“形与神俱”、“身心合一”的平衡状态,达到“天人合一”、“梵我合一”的最终境界。

近年来全球逐渐风靡的瑜伽热,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年龄阶层、不同行业的人们进入到习练中来。目前人们仍更多是将中医学作为治疗手段,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现状也在逐步改变,中医养生理念逐渐进入主流。相较于瑜伽,人们更多将其归为锻炼方式之一,近年来在现代医学中也有一定应用,取得了很大进步[2]。因此,若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相互补充和发展,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养生,可以为医养结合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取得更好、更舒适、接受度更高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旺华,高河永.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兼论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05):43-46.

2. 刘莹. 瑜伽与中医养生的比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3. 易红梅.瑜伽与中医学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02):226-228.

4. 张聪,代金刚,李美姬,林殷.中医导引术和印度瑜伽术比较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3,6(07):531-533.

5. 张安平,赵玲.中医任督经穴与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三脉七轮初步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01):4-6.

6. 尚会鹏. 印度文化史[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 郭红艳.基于瑜伽与中医理论相融理念下的养生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33(08):66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