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额温计临时核查方法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4
/ 4

红外额温计临时核查方法的探讨

韦维 胡涵星

苏州市计量测试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疫情期间,红外额温计作为主要的体温筛检工具,因使用频率高而无法送至专业机构进行检校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其测温准确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文章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几种临时核查方法的效果,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和注意事项提醒。

关键词:红外额温计;玻璃体温计;人体温度;临时核查方法

0引言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高温发烧作为新冠感染者最明显症状之一,使得体温排查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卡。红外额温计因其无接触、检测速度快、操作方便等特点,成为医院、车站、机场、社区等场所筛查体温的必备工具。

使用红外额温计之前,如发现超过校准周期,应送到有资质的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校准;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仪器数据误差较大、测量重复性差、性能不稳定,应当停用。若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源于某些校准机构无法获得制造商尚未公开的校准模式信息、某些基层计量部门标准器缺失或额温计使用频率极高、台件数量庞大、校准能力相对需求严重不足等客观原因,而无法及时送至专业计量机构检校,可参考一些方法作临时性比对,以提升量值的可靠性。

1临时核查方法一

1.1方法介绍

方法一的基本思路是以接触式体温计测得的腋下温度作为体温标准值,以红外额温计测得的额温作为体温估计值。首先,测量人员将红外额温计调整到“体温测量”模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同时用玻璃体温计和红外额温计测量同一名健康人的体温,分别记下两者的温度显示值,并计算红外额温计与玻璃体温计的测量差值,得到红外额温计的修正值。

1.2方法验证

为验证方法一的可靠性,选取1支溯源过的玻璃体温计和5台不同型号的额温计做比对测试,结果如下。

序号

型号

编号

人员

腋温(℃)

额温(℃)

额温

修正值(℃)

平均

修正值(℃)

1

MC-872

1#

A

36.5

36.7

-0.2

0.0

B

36.4

36.2

+0.2

C

36.5

36.5

0.0

2

NX-7468-675

2#

A

36.5

35.9

+0.6

+0.7

B

36.4

35.7

+0.7

C

36.5

35.8

+0.7

3

YHW-3

19111161593

A

36.5

36.3

+0.2

+0.2

B

36.4

36.2

+0.2

C

36.5

36.4

+0.1

4

NT-2

20200801437

A

36.5

36.4

+0.1

+0.8(去除粗大误差后的计算结果)

B

36.4

35.6

+0.8

C

36.5

35.7

+0.8

5

MC-872J

E002F032446

A

36.5

36.6

-0.1

+0.1

B

36.4

36.2

+0.2

C

36.5

36.4

+0.1

室外环境条件: 温度22.7℃、湿度45.0%RH、风速0.3 m/s;额温计测量距离: 3cm

表1 核查方法一实验结果

1.3注意事项

由表1可见,序号2、3的红外额温计对3名随机人员的修正值基本相同,序号1、5的修正值差异也不大,这4台红外额温计可以分别取平均修正值;而序号4的A人员与B、C人员修正值差异明显,可视A人员测量结果为粗大误差予以剔除,并计算剩余人员的平均修正值。

当用被核查过的红外额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测量值加上该仪器的平均修正值即为被测人员体温。若被筛查人员体温超过一般临界值37.3℃时,再用玻璃体温计进行二次测量。另外,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场所进行筛查时,最好间隔2~3小时比对一次玻璃体温计和红外额温计。

2临时核查方法二

2.1方法介绍

方法二选取3~5名健康人的额温平均测量结果作为参考值。测量人员将红外额温计调整到“体温测量”模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用红外额温计分别对这3~5名健康人进行测量,并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正常体温值。

2.2方法验证

方法二适用于不具备已溯源玻璃体温计的情况下使用;使用5台不同型号的红外额温计,对5名健康人员分别进行额温测量,结果如下。

序号

型号

编号

人员

额温(℃)

额温平均值(℃)

1

MC-872

1#

A

36.7

36.5

B

36.2

C

36.5

D

36.4

E

36.6

2

NX-7468-675

2#

A

35.9

35.8

B

35.7

C

35.8

D

35.7

E

35.8

3

YHW-3

19111161593

A

36.3

36.3

B

36.2

C

36.4

D

36.2

E

36.3

4

NT-2

20200801437

A

36.4

35.7(去除粗大误差后的计算结果)

B

35.6

C

35.7

D

35.7

E

35.9

5

MC-872J

E002F032446

A

36.6

36.4

B

36.2

C

36.4

D

36.3

E

36.5

室外环境条件: 温度22.3℃、湿度44.5%RH、风速0.3 m/s;额温计测量距离: 3cm

表2 核查方法二实验结果

2.3注意事项

由表2可见,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剔除粗大误差后,5台红外额温计对5名健康人员的平均额温测量值为35.7℃至36.5℃,即每台额温计的参考值各不相同。以36.7℃为人体温度标准,以37.3℃为一般临界值,两者差值为0.6℃;对某一被测对象进行额温测量时,若所用红外额温计的显示值高于其自身参考值0.6℃以上,则被筛查人员有发烧的可能,需要安排到环境温度为(16~35)℃的房间内,进行第二次测量。

3临时核查方法一

3.1方法介绍

针对秋冬季节室外温度低导致额温测量结果偏低,无法做有效体温筛查的情况,对

人体其他保温部位进行测量的方法被广泛提议,例如用测量围巾、衣领下的脖温或衣袖下的腕温代替测量额温。

3.2方法验证

为验证以上方法可行与否,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选取1支溯源过的玻璃体温计和5台不同型号的红外额温计,分别测量3名被测对象的腋温和袖管内的腕温,结果如下。

序号

型号

编号

人员

腋温(℃)

腕温 (℃)

修正值(℃)

平均

修正值(℃)

1

MC-872

1#

A

36.5

36.7

-0.2

-0.1

B

36.5

36.5

0.0

C

36.5

36.5

0.0

2

NX-7468-675

2#

A

36.5

35.9

+0.6

+0.6

B

36.4

35.7

+0.7

C

36.4

35.9

+0.5

3

YHW-3

19111161593

A

36.5

36.6

-0.1

0.0

B

36.5

36.5

0.0

C

36.5

36.4

+0.1

4

NT-2

20200801437

A

36.4

36.5

-0.1

+0.8

B

36.5

35.8

+0.7

C

36.4

35.6

+0.8

5

MC-872J

E002F032446

A

36.5

36.6

-0.1

0.0

B

36.4

36.5

-0.1

C

36.4

36.3

+0.1

室外环境条件: 温度11.3℃、湿度43.9%RH、风速0.3 m/s;额温计测量距离: 3cm

表3 核查方法二实验结果

3.3注意事项

由表三可见,在低温环境下,将袖管内手腕作为测量部位时,大部分红外额温计测温效果良好;试验的5台红外额温计中,3台袖管内腕温与腋温基本结果一致,2台测量结果差异明显;因此温度较低影响额温测量结果时,应先利用溯源过的玻璃体温计确认额温计本身的误差符合要求,才可选用袖管内腕温替代额温测量。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测量腕温时,应在撩起袖管的同时尽快测温,最大程度上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

4结语

根据以上三种核查方法的实验结果,每种方法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核查方法一比较可靠,红外额温计能否使用与其本身计量特性是否符合要求没有直接关联,但需要具备溯源过的玻璃温度计进行修正值确认,还需实现2~3小时一次的比对频率;核查方法二不需要具备溯源过的玻璃温度计,红外额温计能否使用同样与其本身计量特性是否符合要求没有直接关联,但0.6℃的高温警戒附加值为粗略经验值,是否切实可行还要通过进一步的大量实验予以确认;核查方法三操作较为方便,但首先要用溯源过的玻璃体温计确认红外额温计本身的计量性能符合要求,否则测量结果将毫无意义。因此,在使用红外额温计进行体温筛查时,使用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临时核查方法,以便获得更为可靠的测量结果。

参考文献:

[1] JJF1107-2003 测量人体温度的红外温度计校准规范[S].

[2]秦梅,马燕舞,刘宁.红外线额温计的临床应用价值[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4):165-166.

[3]彭卫琴.不同测温方法测量结果的比较和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05(06):71-72+64.

[4]李争华,许瑞华.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的临床测量值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04):360-361.

[5]吴林蔚,许晓萍,李风梅.额温计产品安全有效性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09):20-21+184.

[6]周娴,赵梅珍,燕群美.红外线测温仪测量人迎穴温度的可行性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2,27(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