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动景观空间视觉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高校运动景观空间视觉化研究

李大鹏

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43

摘要:以运动视觉感知为出发点把运动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视觉化的视角对高校校园运动空间下设计规划论述。

关键词:认知感知;运动空间;行为心理学

一、运动视觉下的景观空间

在高校运动场地中景观空间,其中价值核心是以人为主体本身的。在运动景观的特性中空间、功能等基本问题,它应该服务于特定功能性要求,服务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但在其高校运动空间的特定之中,因给予高校的师生人性化的核心地位,这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人为主体的视觉是景观构成重要要素之一,而运动使之为景观空间作用于过程的呈现方式。景观的空间意义本质上是以人为感观的贴近自然,同时在运动与此过程中景观空间给予精神上的影响。建立在人的身体上意义的价值基础的,这种意义的价值基础是更为尊重景观空间的一种表现,当我们还在讨论景观本质的思维意识形态时,其实是没有定论及并不能产生定论的意义的。而运动空间的景观的基础有着运动的最具价值的实际功能性,以建立在客观身体为基础上,我们不在以一个判断式去评价意识下主观感受、价值基础等诸多上层建筑因素的意义,而是在去感受性的趋同点获得客观的基础,这在运动为功能性的空间的中标准是相对量化的。运动视觉是景观空间主体性得以构成的重要的客观要素,应该成之为得以实现景观客观的一种评价方式。强调其意在使主体性重归景观的价值核心。

校园运动空间景观化视觉性要以人的视觉感受为起始点,在以运动中人视所见的物体景观空间为校园运动空间景观化的研究重点,把运动行为碎片式的分解其视线视角参透,动态视觉感受和静态视觉感受两类,而动态视觉感受又分为渐变和突变,静态视觉感受则指不变。其中不变和渐变具有历时性;而突变出现在刚进入空间时,具有瞬时性。其运动空间景观化应于运动视觉性原则相一致,运动空间景观应相对平衡,景观构成差异性较小,包括景观的体量适当,色彩构成保持一定的高度性,并减少层次性景观构成,达到景观简单化,平面化。由于动态视觉感受渐变和突变,尽量保证使用者在享受运动感受的同时可不被景观物体所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带有竞争力需保持高度集中力的球类运动,并在一定的距离的间距中。运动休憩景观(含跑步、散步等)应达到一定的景观差异性,使静态视觉景观观赏性进一步提升,起到调节动态运动景观视觉相对单一性的目的。

二、运动景观空间下视觉元素

其实现代校园运动景观空间艺术的可视思想,是在多元化因素下权衡的产物,应综合体现着高校师生的生活诉求和审美取向。导致视觉性的观感感受一定性的牺牲,本身运动空间具备其基础功能性。视觉元素最基本是具有点、线、面构成的画面,彼此之间形成一定的比例和规律从而达到人视视觉美感的感受。运动空间景观的视觉元素基础元素构造外加之色彩搭配融合,达到视觉形式美与色彩适配美的相结合。运动空间需要的动感活力流线是运用视觉元素的最好方式,能更好的表达运动空间景观的运动特性,增加景观生命动感的气息,合理的利用视觉元素设计在高校运动空间景观化中作用无可比拟。

在单一实物的景观构成要素中都可称之为点,同一空间的视觉专注于某一地方也亦称之为点,当然,运动空间景观的点有功能性和装饰性不同作用产生的价值。在运动空间景观关于点的功能性有相当一部分因装饰性视觉形式的构成一定量的景观,还具备一定性视觉信息传递的符号。以点构成视觉上的运动感地灯让空间生命感增强,景观植物作为可以是功能性及装饰性的作用。视觉元素的点可以根据运动场地疏密级划分的功能性,在并可用点的聚集性的特性来表达运动强度等一系列指标,点的对称、对比、重复、渐变等多种应用方法可根据运动场地呈现视觉元素感受。点在运动景观空间还应够实和虚的设计运用,实点是指真实存在的景观元素,虚点是更多带来虚拟感受。

视觉元素中的线是由点一定性的规律排列形成的,也可说是点点的运动轨迹。运动空间线性的表达应更为明确直接,对运动空间的运动风格设计及视觉观感功能性相对增强,这要求在设计运用时应少而精,谨慎一些,尽量减少不太舒服的视觉线性观感,直线有其坚强、刚毅、坚实、有气魄,在运动景观空间中不无符合体现的运动精神,直线线性的特性更贴合运动爱好者的韧性执着的品质,在整体场地动感的同时融入近观感运动空间的直线设计,会一定性触发运动者的坚持不懈的内心,以此增加运动体验感受保持运动时长。曲线则流动、柔美,给人以自由、放松的感觉,更适合整体运动空间的流线设计及运动休憩空间的感受。

视觉元素点的价值是装饰功能性辅助设计,在线的作用是起到引导方向、视觉感知的基调设计,而面是视觉感觉下是最贴近真实的内心感受,是直观能够影响内心感受。在运动空间面的倾斜处理利用相离相遇相融,亦或分为几何形面和自然形面,相同形状或近似形状面的重复、组合,面的色彩及明暗变化都是可运用于大胆的尝试,可使运动空间带来时尚科技感,是视觉要素中面要结合点线配合是极具前卫运动感的表达方式。

三、运动景观空间下视觉合理化分布

运动景观空间的空间尺度规划要以视觉能力为基础,在以视觉能力为基础的运动景观空间,在处于多位移观感的视觉舒适性感受下才能使良好的运动景观空间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运动景观的空间尺度规划符合与体验者的视距水平具备相应的适应性,在观看近景频率更高的运动空间在水平视距应保持在25M左右,近景的视距观感拉近了与运动项目的之间的体验感受,并近距离感受自然的生命力一定性增强运动的活力。而处于25-30米范围内是人眼应易观察景物细节特征,

是正常观感最清晰辨识人脸的距离。其次,处于25-30米范围内应是相运动活动空间人最佳的距离,是符合运动心理学及视距感受的合理尺度,并有效组织运动活动场地使得运动空间氛围趋向和谐,可提供体验者环境适宜、怡人贴近的空间。把距离拉到在70-100米应更注重运动空间景观适应性协调配置,从而给远景角度提供综合性的景观图像,在保持视野开阔性的同时增加视距观感丰富性。距离在250米左右可看清景观轮廓,更重构造运动流线感受设计,在500米以上运动空间景观对光照、色彩与背景因素更重视。因此在运动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时要再人的视觉能力为基础,对于距离把控景观与体验者二者舒适的交流感受,注重在近距离上运动空间景观景物的细节,在远距离上保持运动空间观感感受。

优化运动景观的视觉尺度,更要从运动空间的视角、视距与视觉转换需要出发。人眼的水平视野在120°左右,垂直视野一般情况下为上50°至下70°,在60°左右最佳,当仰角超过45°时容易导致视觉失真,因此运动空间的内的建筑、植物、设施等元素均应在30°或60°视觉范围内进行布置,更适应运动体验者视觉感受,同时立体化运动空间的体验感受。当植物组合色彩中绿色比为41%~58%、色彩数量为4~5种、主色比为56%~66%时的植物色彩配置模式更易被大。

结语:

整体运动空间景观规划尺度应循视基础相视的4:3原则,亦或人视视距1:1的原则。使得运动空间景观脱离空旷感、分离感,提升运动空间景观的聚合性,在感受运动空间氛围的同时因其具有一定封闭性而减少压抑感。在未来趋势中高校运动空间景观的发展下,运动空间景观的长宽高比例可进行植物、设施、地形进行配置,注重提高运动空间的综合整体性,运动空间的视觉多焦点的丰富知觉感知,在提升视觉有效性观感时也一定性提升运动空间体验感受。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天-阿恩海姆,视觉思维一审美直觉心里学,滕守尧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4.

[2]刘滨谊,张亭,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J],中国园林,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