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弓形虫病 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 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2

肺弓形虫病 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 1例

孙皓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四川 双流 610200

我院于2019年11月27日入院收治一名因“发热、头痛6天”的男性老年患者,年满69岁。患者入院前6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伴全头痛,呈搏动样疼痛,热退痛消,无咳嗽、气紧、呕吐、视力模糊,也无皮疹、关节疼痛等。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无特殊。

体格检查:

T37.5℃ P 104次/分 R 28次/分 BP102/68mmHg

神志清晰,精神稍差,热病容,全身未见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软无阻力,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克氏征及布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

2019年11月27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6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9.1%↑;2019年12月5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0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2.9%↑;2019年12月12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6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8.9%↑。

2019年12月2日C反应蛋白: 127.6mg/L↑,2019年12月5日C反应蛋白 65.4 mg/L↑,2019年12月12日C反应蛋白6.3 mg/L。

2019年12月5日血沉为 119mm/H↑,2019年12月12日血沉为103mm/H↑。

2019年12月5日流感检测:季节性流感病毒H1亚型核酸检测阴性,季节性流感病毒H3亚型核酸检测阴性,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TORCH检测:巨细胞病毒IgG抗体76.18U/ml,Ⅰ型单纯疱疹病毒IgG抗体29.32COI↑,弓形虫IgM抗体2.27COI↑。

呼吸道病原体抗体: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阴性,肺炎衣原体IgM抗体阴性,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阴性,腺病毒IgM抗体阴性,柯萨奇病毒B组IgM抗体阴性。

2019年12月2日弓形虫抗体IgM1.38COI↑,弓形虫抗体IgG0.878IU/ml↑,2019年12月12日弓形虫抗体 IgM1.24COI↑,弓形虫抗体 IgG9.57IU/ml↑。

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1×106/L,白细胞0-1个/高倍镜。 脑脊液生化:葡萄糖4.81mmol/L,蛋白26.3mg/mL,氯117.8mmol/L。(腰穿后指血糖7.1mmol/L)

肾功、肝功、血脂、肿瘤标记物、自身免疫抗体无异常。

胸部CT示双肺感染征象。

头颅MRI示颅内未见异常。

诊治过程:

入院第二天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初压为180mmH2O,末压为145mmH2O,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1×106/L,脑脊液生化:葡萄糖4.81mmol/L,蛋白26.3mg/mL,氯117.8mmol/L。诊断考虑为病毒性脑膜炎,给予阿昔洛韦 0.5 静滴 q8h,治疗7天,效果不佳,患者发热、头痛症状无明显缓解,患者开始出现轻微咳嗽症状,咯少许白色粘液痰,无胸痛、气紧症状。2019年12月2日查弓形虫抗体IgM和IgG均高于正常,追问病史,患者家中养有宠物猫,或者与家猫有密切接触史,高度怀疑为肺弓形虫病,给予口服阿奇霉素0.5 qd,连服3天,高热渐退,但仍有低热,间隔3天后再次给予阿奇霉素0.5 qd,连服3天,此后患者发热消退,头痛消失,咳嗽症状缓解失,C反应蛋白逐渐正常。3周后复查胸部CT示肺部病灶消失。

讨论:

弓形虫是细胞内寄生虫,猫和其他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其他哺乳动物经口发生感染,人类普遍易感。弓形虫可破坏大脑、肺、心脏、眼器官,肺损害的发生率排在弓形虫病脑外器官损害的第二或第三位[1]

该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征性,顾临床确诊较难,而且弓形虫感染的病原学检查确诊也较为困难,目前,弓形虫核酸、血清循环抗原和特异性抗体检测在临床上较为常用[2];弓形虫抗体IgM和IgG具有诊断价值[3];使用磺胺嘧啶、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阿托伐醌治疗有效[2]

该患者之所以入院时误诊,主要是因为患者以发热、头痛为主要症状就诊于神经内科,症状缺乏特异性,也无特异性体征,临床符合病毒性脑膜炎的一般特点。当抗病毒治疗1周效果不佳时,患者开始出现咳嗽、咯痰等肺部症状,查血清抗体IgM和IgG呈阳性,并追问到患者有密切的家猫接触史后,结合胸部CT才把诊断指向肺弓形虫病,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此病例有一些教训值得我们总结:1.病史采集不全面,入院时未询问宠物接触史;2.患者多次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符合寄生虫感染的血象特点,未引起重视;3.患病的早期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造成诊断困难。这些教训提示我们临床医生应全面收集病史,善于抓住蛛丝马迹,不能拘泥于专科知识,广开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诊疗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晋锋, 吕芳丽. 肺弓形虫病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4): 541-544.

2.沈继龙,余莉.我国弓形虫病流行概况及防治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31(1):71-76.

3.张成芳,张海国,李瑾.弓形虫病免疫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7,5(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