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影响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影响的研究

巢阳 王静亚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4

【摘要】目的:观察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影响。方法: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4例母婴分离产妇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将产妇分为对照组(42例:未行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与实验组(42例:行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产妇干预后24h、48h以及72h泌乳始动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产妇产后72h后乳房肿胀率(16.67%)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母婴分离产妇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有利于早期泌乳。

【关键词】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母婴分离产妇泌乳

据我国相关报道显示产妇产后母婴分离率在百分之十左右,母婴分离可影响产妇泌乳,由于母婴分离产妇产后乳头未得到新生儿吸吮,可导致乳汁大量蓄积在乳腺管内,产妇产后乳房肿胀[1]。本次研究为论证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影响,比较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42例未行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以及42例行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产妇干预效果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4例母婴分离产妇按照是否行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将产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产妇行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n=42例):该组女性年龄/平均年龄为:21岁~33岁、(29.42±1.42)岁,孕周/平均孕周为:37周~42周,(39.82±1.32)周。对照组未行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n=42例):该组女性年龄/平均年龄为:23岁~34岁、(29.54±1.45)岁,孕周/平均孕周为:37周~42周,(39.98±1.35)周。本次研究对象平均年龄、平均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验证无明显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初产妇且产前均定期入院产检,分娩前各项产检结果均正常,产后母婴至少分离3天。(2)产妇及产妇家属在获悉本次研究目的后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乳房乳头发育缺陷产妇。(2)排除合并妊娠期并发症以及产后出血产妇。(3)排除合并肝炎、艾滋病等母婴传染性疾病产妇。(4)排除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产妇。

1.3方法

1.3.1实验组(超早期乳房按摩):该组产妇产后6h开始行乳房按摩,在乳房按摩前护理人员告知产妇以及产妇家属乳房按摩大体流程,并检测产妇各项生命指征,在征得产妇、产妇家属同意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开展乳房按摩,具体乳房按摩方式如下:先用45℃湿毛巾热敷乳房5 min,操作者一只手托住乳房,另一只手小鱼际或大鱼际自乳根向乳头环形环绕按摩,而后五指张开如梳状,五指指腹自乳根向乳头方向进行按压,至乳头后操作者用中指、食指、大拇指指腹搓捏乳头,然后大拇指在乳晕一次,另一手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指置于对侧,将乳房向腹壁按压,在按压时应垂直按压,持续挤压5s-10s后松弛,而后再次挤压-松弛以刺激乳房,在按压的过程中按压力度应在产妇可耐受的范围内。每隔3h行乳房按摩一次,每次乳房按摩时间在20min-30min,每次乳房按摩实践在10min-15min。

1.3.2对照组(常规乳房按摩):该组产妇在产后24h行乳房按摩,具体乳房按摩方法参考实验组。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后24h、48h以及72h泌乳始动率以及产后72h乳房肿胀率,若产妇产后乳房变硬、肿胀、发热且触之疼痛,则判定乳房肿胀。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系统处理结果数据,(%)表示的百分数应用χ2检验,P值超过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后泌乳始动率,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产妇干预24h、48h以及72h泌乳始动率均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产妇干预后泌乳始动率 [n/%]

组别

n

干预24h

干预48h

干预72h

实验组

42

24(57.14%)

16(38.10%)

2(4.76%)

对照组

42

19(45.24%)

14(33.33%)

9(21.43%)

χ2

5.467

5.338

5.217

P值

<0.05

<0.05

<0.05

2.2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72h乳房肿胀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实验组产妇产后72h有7例乳房肿胀,对照组产妇产后72h有15例乳房肿胀,实验组产妇产后72h乳房肿胀率(16.67%)低于对照组(35.71%),两组产妇产后72h乳房肿胀率经χ2检验5.167,P<0.05。

3讨论

产妇分娩后孕激素以及雌激素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产妇分娩后婴儿早期吸吮可产生感觉信号,感觉信号沿神经纤维传至下丘脑,抑制下丘脑多巴胺的释放,促使垂体泌乳素以及缩宫素的合成与释放,泌乳素以及缩宫素水平的提升可促使乳腺腺泡上皮细胞的收缩,以促使乳头喷射乳汁[2]。母婴分离后产妇乳房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吸吮,此外,产妇产后活动受限、分娩过程中能量消耗巨大、产后精神过度紧张,均可影响产妇产后正常泌乳[3]。超早期乳房按摩即在产妇分娩后6h内护理人员借助乳房按摩的方式,对乳腺管进行疏通,并模仿新生儿吸吮动作给药乳头刺激,以促使产妇垂体前叶兴奋,促进缩宫素以及泌乳素的合成与分泌,防止乳汁蓄积在,乳腺管中,导致母婴分离产妇产后乳房肿胀的发生[4]

本次研究显示实施超早期护理干预的实验组产妇,产后24h、48h、72h泌乳始动率均高于对照组,且产后72h乳房肿胀了低,综上所述,母婴分离产妇超早期乳房护理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产妇产后泌乳。

参考文献:

[1]朱丽.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影响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114,119.

[2]朱丽1.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影响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003(004):P.114-114.

[3]陆久凤.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影响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2(17):91-92.

[4]朱春阳.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9):1572-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