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6
/ 2

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张华利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浙江杭州 3112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常用抗菌药物的实际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整理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医院接收的17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均需要予以抗菌药物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87例)依据医生的个人经验指导患者服药,观察组(87例)根据主治医生的个人经验与药剂师的经验,严格按照医学用药标准指导患者服药。比较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程度。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24%)、耐药率(22.9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89%)(35.63%)(P<0.05);观察组的合理用药率(97.70%)显著高于对照组(87.36%)(P<0.05)。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既可增强药物疗效,又可降低细菌耐药率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严格按照医嘱及医学用药标准控制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可显著提升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率。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

引言

抗菌药物对于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具有关键意义,抗菌药物能够对疾病的感染进行预防,保证一定浓度下对于病原体以及其活性杀伤的抑制作用。当前,各种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不同药物的菌种不同临床的应用效果也呈现差异化,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抗菌后效应(PAE)将药物分为长效抑菌类型、浓度依赖型以及时间依赖型等,根据现代药物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类型在体内的分布、利用及血药浓度等药理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化,不同药物的给药时间对药物的效果发挥也有所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理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医院接收的17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均需要予以抗菌药物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87例)有52例男、35例女;年龄为36~88岁,平均(62.41±2.15)岁;包括32例呼吸系统感染者、10例血液系统感染者、23例泌尿系统感染者、22例手术切口感染者。观察组(87例)有51例男、36例女;年龄为36~88岁,平均(62.45±2.27)岁;包括30例呼吸系统感染者、12例血液系统感染者、25例泌尿系统感染者、20例手术切口感染者。组间数据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抗菌药物用药治疗,未严格确定给药时间间隔,未制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和执行方案。

1.2.2观察组

合理化抗菌药物给药:(1)对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药品知识及合理化给药培训,组织医护人员由医药专家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后效应、时间依赖及浓度依赖的知识讲座,并针对常见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进行强化培训;对培训后的医护人员进行考核和评分,然后针对不同患者的病理病症,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给药频次和给药时间间隔。针对医护人员制定抗菌药物给药执行责任制,严格执行制定的给药方案,并制定《患者抗菌药物给药登记表》,登记患者的给药记录。(2)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不良反应恶化。(3)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安全宣教,重点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方法和重要性,并培养严格执行用药方案的意识。(4)定期收集整理数据,研究抗菌药物给药的合理性条件,不断完善患者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2结果

2.1不良反应、耐药率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24%)、耐药率(22.9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89%)(35.63%)(P<0.05)。

2.2合理用药率对比

观察组的合理用药率(97.70%)显著高于对照组(87.36%)(P<0.05)。

3讨论

细菌感染在临床过程中是最常见的情况之一,严重的感染,可导致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抗菌药物在控制细菌感染方面一直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使用,但在使用的同时,出现了抗菌药物用药的不合理,造成了耐药菌的出现,限制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各类抗菌药物的研发及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一般常用抗菌药物划分为时间依赖性药物、浓度依赖性药物。常用抗菌药物在预防各类感染性疾病中也发挥了很好的抗菌作用。但随着常用抗菌药物种类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常用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控制给药时间间隔,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安全性。制定科学的给药间隔和用药时间是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先决条件。使用抗菌药物之前,熟悉掌握患者的一般状况,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患者康复。临床过程中,抗菌性药物使用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针对病原体用药不当,用药剂量过多或过少,用药时间延长,联合用药不当等,抗菌药物的滥用及不合理使用容易导致耐药的产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临床上抗菌类药物应用广泛且种类较多,需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针对性更强的药物进行治疗。在世界卫生组织临床用药相关标准中,用药使劲与给药时间属于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可根据临床用药时间与用药物间隔的差异性分为: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与抗菌活性持续时间长。临床上抗菌药物种类较多,但通常以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最为常见。(1)β-内酰胺类。作为一种具有较为依赖性的长期抗菌类药物,β-内酰胺类应用广泛,主要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及头霉素等,其中以青霉素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目前仍属于临床上一线治疗药物。头孢菌素类同样属于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该药物已经发展至第四代;其中第一代与第二代药物主要用于细菌感染所引发的皮肤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第三代药物则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所导致的严重感染情况,但抗厌氧菌活性不够理性,因此临床治疗中通常需要联合抗厌氧菌药物使用;第四代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与第三代药效相似但对于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果更好;(2)大环内脂类。作为一种时间依赖型菌类药物,大环内脂类药物种类的不同往往会导致临床药效的差异性,因此在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患者体内组织中维持药物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时间,确保前者高于后者的基础上再结合抗菌后效应持续时间以制定合理用药方案。通常情况下,如接受红霉素或者琥乙红霉素等具有较短抗菌后效应及半衰期较长药物治疗时,应当明确给药时间与给药间隔,以3~4次/d为最佳用药次数,保障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使治疗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可通过控制给药时间与制定合理给药方案的方式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减少,可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临床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具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完晓建,杜洪玲.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5):24-25.

[2]楼晓清,赵锎,徐月萍,等.细菌耐药率及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6;13(4):357-359.

[3]肖学秀.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方式及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7):109-110.

[4]徐晓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173-174.

[5]张玉高,李玉华.基层医院常用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221(3):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