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应急监测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5
/ 2

浅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应急监测的应用

卞子敏

江苏省宜兴市环境监测站 江苏宜兴 214200

摘要:多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出现成因较为复杂,普遍由石油化工与工业领域的生产事故、有害物品贮运事故以及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在事故出现后的短时间内,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针对于此,我国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并构建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等相关体系,取得诸多显著成果。但受到技术、时间等因素限制,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质量及效率尚存一定的优化空间。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特征

1.1 突发性特征

相较于其他环境污染事故而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在出现后的短时间内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激烈扰动,从而导致瞬态严重污染问题的出现。简而言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普遍会在出现后的短时间加以快速恶化,造成严重损失。此外,这类问题也具有较高程度的不可预见性,很难通过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而提前发现问题。

1.2 危险性特征

相较于常规环境污染事故而言,这类事故的主要出现成因为生产事故、贮运事故以及自然灾害(受到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所泄漏污染源普遍为石油、各类化学品等具有高度污染性与有毒性的危险物品。因此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出现后,这类危险污染源在泄漏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1.3 多样性特征

不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出现成因、出现时间、排污方式、污染源种类数量、浓度等元素都存在较高程度的差异性,此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主要由生产事故、贮运事故、泄露事故等构成,事故形式较为多样。

1.4 持续性特征

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出现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污染源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破坏,并有较高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持续对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影响。此外,在多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所泄露产生的污染源普遍具有高度污染性与有毒性,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时间的影响和破坏。

2 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用概述

2.1 主要应用效用与职责范围

(1)明确事故特征。在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为有效控制问题影响程度、降低损失,因此需要在短时间内针对性制定合理环境治理方案、开展治理工作。但在环境治理方案制定与工作开展前,需要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在短时间内对所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各项特征(如污染源种类、事故出现成因、浓度以及污染范围)进行采集、制定环境监测评价报告,为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正确方向、信息支持。(2)制定环境监测报告。在应急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监测人员在所采集各项环境监测信息数据基础上制定环境监测评价报告,深入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后续发展态势、提供合理的事故解决与环境治理参考建议。此外在环境监测评价报告中也需要明确指出具体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种类、污染源浓度含量、实际污染情况。(3)提供决策依据。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出现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各级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在所掌握情况与信息基础上,及时制定具有高度合理性与可行性的事故解决方案。

2.2 应急监测工作的具体监测目标

(1)事故定性。在事故出现的一定时间内掌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具体污染物种类成分、明确事故主要出现成因与事故类型。(2)事故定量。对各类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浓度与含量进行有效监测,并在其基础上精确划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边界线、指出事故的薄弱污染环节、不同区域的污染情况。(3)开展现场环境监测工作。相关人员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出现后的第一时间,携带小型便捷仪器设备前往事故现场开展环境监测以及数据采集工作,从而快速判定污染物浓度、分布范围、事故危害程度等关键环境监测数据。(4)明确事故特征、推断事故发展态势。首先监测人员需要使用试纸等相关仪器设备对污染物气味、颜色以及溶解性等情况加以了解掌握,随后在已掌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特征的基础上,推断可能产生的反应以及事故发展态势。

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应急监测工作的优化策略

3.1 建立相对健全的事故危险档案以及预警体系

在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由于多数污染物普遍为石油、化工产品等具有高度污染性与有毒性的有害性物质,因此会对事故影响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生物体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需要提前构建起配套的预警体系(该体系由自动预警以及预警方案共同构成)、配置适当规格型号与数量的自动感应装置。在监测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所配置装置及时向相关部门自动发送预警信号,随后针对污染物种类及时采取相应预警方案。此外,也需要建立起相对健全的事故危险档案,在档案内记录各处区域中所分布危险物品的具体种类、数量与位置。而在出现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在事故危险档案基础上快速明确应急监测方向、制定合理应急监测以及环境治理工作方案。

3.2 构建区域性应急监测网络

相比于常规环境监测工作而言,为保障工作时效性与监测结果准确性,普遍在应急监测部门中配置了大量的各类仪器设备,且多数仪器设备的实际使用频率较低,并需要持续消耗大量人力资源与经济成本开展设备日常维修保养工作。针对于此,可选择及早构建起区域性应急监测网络,将现有各处应急监测部门进行高度整合、统一仪器设备配置方案,以实现对所配置各类仪器设备实际利用绿的优化提升。此外,多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影响范围较大、跨越多处行政区域。因此对区域性应急监测网络体系的构建,也有助于协同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

3.3 定期开展事故隐患调查工作

部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出现成因普遍为设备缺乏运行稳定性与人为因素影响。针对于此,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可选择定期对辖区内的生产型企业(同时包含各处事故隐患源头)开展前期调查工作,分析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出现成因、事故发展态势,并在其基础上针对性制定有效的事故预防措施。此外,也可及时发现所存在的各项事故安全隐患,例如及时更换部分临时使用寿命(或是存在运行异常情况)的危险品贮存设备、监督生产行为、及时制止违规生产作业等等。

3.4 规范化应急监测评价报告

从制定程序角度来讲,需要对应急监测工作的具体开展程序、监测评价报告制定程序进行明确规定,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因素对应急监测工作质量与评价报告真实性的影响系数。例如明确自动预警程序、现场应急监测程序、以及监测报告审核程序等等。而从应急监测评价报告形式角度来讲,部分应急监测部门与人员在评价报告制定过程中,并没有对各项环境监测数据加以全面记录、且普遍存在缺乏补充环境治理与事故解决建议措施的问题,导致应急监测评价报告的实际参考价值有所不足。针对于此需要及早对应急监测评价报告的书面记录形式加以规范化制定。

4 结束语

唯有对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用开展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采取上述各项优化策略,才能进一步提升应急监测工作的质量及效率、有效控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影响范围与损失程度,不断推动我国环境应急监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顺利.浅析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的作用[J].科技风,2018(7).

[2]毛晓茜.湖南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实施[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3(3).

[3]郑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措施分析[J].能源与环境,2019(2).

[4]姜建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案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1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