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4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马新建1 李 成 2

1江苏省无锡市广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2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 江苏 无锡 214041

[摘要]:目的:观察透刺法为主配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将纳入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4例,采用口服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等常规治疗;针药组44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透刺法配合穴位注射甲钴胺,共治疗2个疗程;依据H-B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分级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针药组在H-B分级、症状体征量化评分、临床疗效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透刺法为主配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较好疗效,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药结合;透刺;穴位注射;甲钴胺;周围性面瘫

Effect observation of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with medicine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A Xin-jian 1,LI Cheng 2,

( 1.Guangtong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Wuxi City,Wuxi 214000,China

2.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Wuxi City,Wuxi 214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netration needling method and acupoint injection with drug Mecobalamin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The included 93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44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such as oral hormone and nerve nutrition drugs;and 44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treated with penetration needling method and acupoint injection with drug;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two cours;and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H-B facial nerve function score and symptoms quantitative score and clinical efficacy. esults: The facial nerve function score and symptom score and clinical efficacy in acupuncture-medication grou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 It is a better effective therapy to treat th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ith penetration needling method and acupoint injection with drug Mecobalamin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penetration needling; acupoint injection ; Mecobalami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周围性面瘫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影响面部美观,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负担。笔者采用针药结合-透刺法配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8例患者为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社区中医科、内科、五官科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产生随机数字序列,分为常规治疗组(44例)和针药组(44例)。常规治疗组,男19例,女25例,平均年龄(39.7±5.3)岁,左侧23例,右侧21例;针药组,男21例,女23例,平均年龄(41.4±6.1)岁;左侧20例,右侧24例;病程1周-1月内,House-Brackmann(H-B)分级在Ⅲ-Ⅵ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表3)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年龄(年) 性别(男/女) 病程(天) 症状量化评分

常规治疗组 44 39.7±5.3 19/25 9.23±2.32 47.50±10.92

针药组 44 41.4±6.1 21/23 10.35±3.21 45.25±9.05

统计值 t=1.396 x2=0.183 t=1.876 t=1.052

P值 0.167 0.669 0.064 0.296

1.2 诊断标准

参考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的标准[1]

1.3 排除标准

①病程小于1周或大于1月者;②继发性或亨氏面瘫;③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有严重疾病,包括心血管、肝肾疾病者;⑤晕针或恐惧针刺者;⑥对甲钴胺或处方中任何辅料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治疗组:采用口服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其中醋酸地塞米松片(国药准字H12020122,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3mg/次, 3次/天,5天后逐日减去1次,至1次/天后,逐日减去1片,直至停药;甲钴胺(国药准字H20052564,江苏天禾迪赛诺制药有限公司)每次0.5g,每日3 次,直至疗程结束。

2.2 针药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透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取穴及具体针法操作参照前期研究[2]

2.2.1 取穴:选取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下关、翳风、地仓、合谷、足三里为主穴;配穴及随证加减:①风寒者取风池穴,风热者选曲池穴;②人中沟歪斜,配水沟穴;③鼻唇沟浅,用迎香穴;④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穴;⑤听觉障碍、耳后痛,选阳陵泉穴;⑥泪溢,加太冲穴;⑦味觉障碍,足三里治之。

2.2.2 操作方法:局部取患侧穴,远端选双侧穴。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后,采用佳健牌0.25mm×40mm一次性毫针。局部穴以透刺为主,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丝竹空透太阳、四白透迎香、地仓透颊车,刺入约25~30mm,捻转得气,不提插,平补平泻;余穴常规针刺,刺入25~30mm,行提插捻转,泻下关,补足三里穴,余平补平泻。然后用佳健牌电针治疗仪,分别接下关与地仓、丝竹空与四白、阳白与攒竹三组穴位,采用连续波,频率3Hz,以患侧面部肌群微颤或抖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 min,隔日1次,10次一个疗程。

穴位注射:选取甲钴胺注射液(弥可保),1ml/支(含甲钴胺500u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70063,生产厂家: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分包装企业: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2支/次,2次/周,中间间隔2~3天。用一次性1ml注射针筒于面部穴注射,其中翳风注射1ml,下关注射0.4ml,阳白、地仓各注射0.2ml,注射后以干棉球按压,至不出现皮肿或出血为止。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第1个疗程内痊愈者不必进行下一个疗程,但计入统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3]。按面神经支配区域内功能,在静止和运动态时正常与否,分为I级-Ⅵ级。

3.1.2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分级[4]按抬额、皱眉、闭眼、耸鼻、面肌肌力、鼻唇沟、鼓腮、吹口哨、示齿、降下唇10项内容,分为正常(10分)、比键侧弱((7.5分、5分) 、2.5分)、消失(0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予每一项计分,总分作为评级依据。

3.2 疗效标准

参照H-B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3] 和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4]进行制定标准并进行统计。

痊愈:HB量表I级,量化评分100分。 显效:HB量表II级,量化评分在75~100分之间。有效:HB量表III-IV级,量化评分在25~75分之间。无效:HB量表Ⅴ-Ⅵ级,量化评分小于25分。

3.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向有序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合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经Wilcoxon秩合检验,两组治疗前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Z=-1.372,P=0.170>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Z=-2.446,P=0.014<0.05,表明两组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针药组较常规治疗组的面神经功能分级有明显改善,显示透刺法配合穴位注射能明显改善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见表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常规治疗组

针药组

44

44

0 0 23 13 8 15 18 6 4 1

0 0 21 14 9 21 15 6 2 0

3.4.2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量化评分比较t=1.0523,P=0.2956>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的症状量化评分比较t=2.570,P=0.012<0.05,表明两组症状量化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在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症状及体征方面,透刺法配合穴位注射较常规药物组有显著作用。见表3。

3 两组患者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常规治疗组 47.50±10.92 87.56±12.07

针药组 45.25±9.05 94.76±14.13*

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 <0. 05

3.4.3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Z=-2.083,P=0.037<0.05,表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常规治疗组愈显率75.0%,针药组愈显率81.8%,可以说明透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起到更好的临床效果!见表4。

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

常规治疗组 15 18 10 1 75.0%

针药组 21 15 8 0 81.8%

3.4.4 不良事件和脱落病例处理

取针时偶有出血现象,消毒干棉球按压;眼部周围穴至少按压1min;甲钴胺注射后未见明显过敏反应,仅见出血和皮下肿,亦以干棉球按压至血止和皮肿消退即可。治疗过程中,入组的两组患者因各种原因脱落的,根据入选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产生的序列随机补充!

4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证,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但有利于病情早日痊愈,亦可减少患者后遗症和不良情绪的发生。针灸疗法是面瘫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治疗以祛风散寒、调和气血、濡养筋脉为原则。

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内压升高是面瘫病理学的重要体征,而这种内压损伤在1周左右达到高峰[5] ,故多不主张在面瘫急性期采用针刺疗法[6]。根据目前多数人共识[7-11],个人选取面瘫7d作为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分期;面瘫1周后,局部症状随着神经炎症的稳定而不在加重进展,进入恢复期,治当活血通络,笔者主要应用透刺法为主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透刺法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抗病能力,具有针刺的各种调理和修复组织病变的作用;且具有精简用穴减少针刺痛苦、增强刺激量而扩大针刺效应的作用,可起到分刺两穴所无法达到的作用[8,12-14]。而选取的病变周围穴位,恰位于面神经各主要分支分布的平面和走行部位,刺之可广泛刺激面神经颅外段分布区, 改善神经营养, 促进神经组织代谢, 提高神经兴奋性, 增强肌纤维收缩[15];加用电针连续波, 能协同增效毫针作用,起到促代谢、增循环、改善营养和增强肌力的作用,有利于面部表情肌的恢复[16]。“面口合谷收”,合谷穴可祛面部之邪,是治疗面瘫常用穴之一;足三里穴为足阳明经合穴,多气多血,全身强壮要穴,可补人体之虚。B 族维生素营养神经为现代医学治疗面瘫的主要治法之一,甲钴胺注射液为辅酶维生素B12甲钴胺制剂,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可修复被损害的神经组织;配合甲钴胺面部穴位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增强治疗效果;并且可直接发挥甲钴胺药物营养面神经的药理作用,提高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对变性神经起到恢复效果[17]

从研究结果来看,针药结合组在面神经功能分级、症状量化评分、临床疗效三个方面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口服药物组,可以说明透刺法配合穴位注射甲钴胺对周围性面瘫起到很好的干预和促使早日恢复的作用。在治疗中还发现,单纯应用口服药物等常规治疗者,恢复时间和症状改善均较针药组的病例慢;一旦迁延日久,则常易遗留后遗症;而针药结合组则可以较快改善患者的面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患者面部功能评分,增强针刺疗效,缩短患者康复病程,这与王正强等

[18-20]的观察结果类似。另外,还发现一些追求电针刺激量的患者,一旦恢复时间延长,较其他人易出现面部肌肉抽动的后遗症。故治疗时提倡电针刺激量不要过大且使用时间不要过久,以防止过量刺激而造成面肌抽动等后遗症;从刺激量这个角度来看,治疗时还需把握面部穴位的选取数量和刺激深度,面部穴位不应多取,刺激深度不应过深,以免加重面部肌肉的损伤,造成恢复时间延长;且只要把握好穴位的选取和针刺刺激量,在急性期应用针刺也是适当的,并不会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反而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21]。在穴位注射时需注意,若患者主诉疼痛剧烈或发现有回血现象,应立即退针并更换方向后注射,注射后在注射点按压半分钟以上,以防止皮肿和出血,减少注射后疼痛,有利于药物吸收。除了治疗,还需嘱患者:①避风寒,面部保暖,必要时戴口罩、眼罩;②忌食生冷、辛辣、腥膻之品;③勿过度用眼;④勿劳累,注意休息。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2]李成,马新建,魏小丽等.三联疗法介入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6):8-11.

[3] 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ver grading system[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 -147.

[4]杨万章, 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2005 ,3(9):786-787.

[5]林顺涨,孙爱华.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73,76-82.

[6]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1-82.

[7]王乐荣,王海龙,卢加庆.刺血拔罐加针刺治疗急性期肝胆湿热型面瘫伴耳后疼痛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15,40(2):157-160.

[8]郑瑞清,冉唯君,邹旭东,等.透刺加热敏灸治疗急性期风寒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4):40-42.

[9]邢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5-28.

[10]刘志丹,朱瑾,梁薇,等.运用结筋点电针法治疗急性期后Bell’s 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3):304-305.

[11]吴滨,李宁,刘屹,等.针灸对急性期Bell’s面瘫疗效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3):157-160.

[12]李成,马新建.透刺法为主治疗眼睑下垂32例[J].中国针灸,2015,35(5):427.

[13]鞠传军.实用针灸疗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135-136.

[14]陈先芝,刘自力.透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 30) : 3414- 3418.

[15]黄虹.透刺法加神灯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9):519-520.

[16]刘立安,朱云红,李清华,等.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评价[J]. 中国针灸,2012,32(7):587-590.

[17]许淑娥. 甲钴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5):693.

[18]熊云,郭楠楠,胡鹏.透刺与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6):731-733,762.

[19]孙敏,汤合杰,尹靖宇等.电针透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30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5):200-201.

[20]李准.透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50例[J].中国针灸, 2009(S1):23-23.

[21]徐永亦,刘宏飞.浅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急性期58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 : 302-305.

作者: 马新建(1982-),女,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针药结合治疗社区常见病。邮箱:fdmazhuang@163.com

通讯作者:李成(1983-),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痛症。

通讯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兴源北路585号第三人民医院针灸康复科 214041

联系电话:13812003897

邮箱:licheng_8@hotmail.com

1作者:马新建(1982-),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针药结合治疗社区常见病。

2通讯作者:李成(1983-),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痛证。e-mail:licheng_8@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