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5
/ 2

全程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观察

盖金鑫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 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全程护理属于一种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患者提供出最佳的护理服务水平。目的 分析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到中心医院进行急诊危重治疗患者60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30例,研究组为30例,给予对照组一般常规性护理方法,给予研究组全程护理方法,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6.7%,护理满意率为83.3%;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3.3%,护理满意率为96.7%。研究组不管是在抢救成功率还是在护理满意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诊危重患者采用全程护理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该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诊危重患者;护理模式;满意度

医院急诊室是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对于急诊危重患者来说,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若不及时抢救和治疗,给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实践调查发现,对于该类患者采取全程护理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改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现本文主要是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到中心医院进行急诊危重治疗患者60例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到中心医院进行急诊危重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30例,研究组为30例,给予对照组一般常规性护理方法,给予研究组全程护理方法。其中男性患者为31例,女性患者为29例。对照组中,年龄最大为76岁,最小为23岁,平均年龄为36.8岁。研究组中,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为35.4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为14例,消化道出血为15例,心血管疾病为17例,休克为10例,脑血管为4例。所有患者对于本次调查研究知情知权,自愿参加,均签订同意书。均排除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两组患者经医护人员对其年龄、体质、病情特征等情况资料对比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要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心电图监测等等,详细记录相关数据。

在上述护理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采取全程护理方法,详细过程如下:①120接诊护理:当接到120急救电话后,接诊人员在前往急救途中时刻保持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与联系,在电话中叮嘱他们不要随意搬抬患者,当到达救护现场后,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并采取措施抢救。若患者呼吸困难,应及时给呼吸机辅助呼吸,若患者伤口出血,则及时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处理,同时详细记录患者病情资料,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②分诊护理:当分诊医护人员接到急救的电话通知后,应把床位以及各种各样相关急救设备等安排好,做好接应准备,同时快速准确分析患者病情。例如:对于Ⅰ类患者来说,他们常常会伴有呼吸骤停、休克、中毒、昏迷等症状。对于Ⅱ类患者来说,除了伴有以上症状外,同时还会伴有发热、重度创伤以及胸痛等症状。③监护和抢救护理:当分诊工作完成之后,分诊护士应该全力配合医师进行抢救,给存在呼吸困难患者及时氧气吸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同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此外,还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静脉滴注。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来说,快速准备好各种手术器材、药物,确保手术尽快开展。④重视常规护理:抢救过后,还应该要重视常规护理,定时检查留置管是否脱落、松动,保持管道的畅通。定时叮嘱并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压疮发生。定时清洁、消毒、确保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发生。⑤全程护理: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要全程陪伴在患者身边,仔细检查各种相关设备、器材等是否完好,保持与家属联系,把患者情况及时告知患者家属。同时,及时向患者提供呼吸机、氧气等物品。当患者抢救完成后转入病房时,把各种仪器快速准备好,并陪同患者入病房,告知患者基本情况,完成交接工作,确认无误后签名核对。

1.3治疗效果判定

采取中心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效果分析,抢救效果可分为成功和失败,成功率=抢救成功人数/30×100%;失败率=抢救失败人数/30×100%。护理效果可分为满意、非常满意、不满意。总护理满意率=(满意+非常满意)/30×100%。把所有数据详细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护理结果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方式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

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照组中,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为12例,非常满意为13例,不满意为5例。研究组中,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的为11例,非常满意的为18例、不满意的为1例。组间数据对比显示,研究组的总体护理满意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总体护理满意率。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照组中,抢救成功的为26例,失败4例,抢救成功率为86.7%。研究组中,抢救成功的为28例,失败2例,抢救成功率为93.3%。研究组的抢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对于急诊危重患者来说,他们病情急、发展快,及时抢救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所在。在抢救过程中,采取全程护理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影响到最终的抢救效果,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全程护理属于一种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患者提供出最佳的护理服务水平。在抢救的过程当中,全程护理注重优化每一个护理环节,以快速、精准、高效为抢救护理原则,争取帮助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病情恶化风险率,从根本上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全程护理还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力度,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最后,全程护理还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大,患者类型繁多,要求高,长久以往,医护人员容易对工作失去耐心和责任感。全程护理有利于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使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通过对患者的护理获取患者的认可,满足内心的成就与自豪感。从而增强责任心与耐心,为患者提供出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达到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最终目的。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知,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6.7%,护理满意率为83.3%;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3.3%,护理满意率为96.7%。研究组不管是在抢救成功率还是在护理满意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进一步表明了,对于急诊危重患者来说,对他们采取全程护理模式,能够获取更好的护理效果,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率,该护理模式值得患者及其家属信赖,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芬莲.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观察[J].人人健康,2015(2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