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 1

产后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郑丽琼 郑素琼

蓬安县人民医院 四川 蓬安 637800

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在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超过400ml或产后24小时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产后出血是孕妇分娩期常见并发症,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后出血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分娩总数的2%~3%,每4例产妇死亡中就有1例是产后出血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等,以子宫收缩乏力较为常见,约占产后出血的70%~80%,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贫血等,产后出血病情变化快、发病急,预后差,产妇若短期内大出血,将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产妇生命。研究表明,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中约四分之三是可以避免的。可见,对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在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中,观察和护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产后出血原因较多,只有重视妊娠期保健和产程管理,加强各产程及产后观察护理,及时处理宫缩乏力的异常,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才能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提高产科工作水平。产后出血预防中,应强化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孕期保健,讲解孕产方面基础知识,指导孕妇进行定期产检,尽早发现妊娠期并发症并给予治疗,筛选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监护并早期给予治疗,对每个产妇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以免发生产后出血,耽误最佳抢救时机。

有效的观察监测可以对产后出血患者的病情发展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和评估,便于早期制定和调整治疗计划,改善产后出血的预后。产后出血时需要观察以下指征:出血量的评估,早期识别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出血量的有效正确的评估;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脉搏氧饱和度的测定,及时了解产妇缺氧情况,发现低氧血症;心电图监测,持续监测心电活动,心率、心律的变化,尽早诊断心律失常及电解质紊乱,判定心肌缺血程度;肾功能监测,尿量反映肾脏的功能状态,少尿和无尿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注意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若水平过高,轻症产妇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嗜睡、昏迷等,较易发生脑水肿;凝血功能的监测,包括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肝肾功的监测,包括ALT、AST、TBIL、ALB、BUN、Cr等指标;电解质的监测,血钾、钠、氯、钙、镁等;血糖的监测;二氧化碳结合力;动脉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毛细血管充盈速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产后出血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是产后出血救治成功的关键,护理是促使产妇康复的重要工作。当产后出血发生时,应针对原因止血,纠正失血性休克,预防控制感染,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护理工作中,根据孕产妇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护理评估,评估孕产妇健康史及孕产史,评估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分析有无产后出血的诱发因素,评估孕产妇生命体征及精神状态,评估孕产妇阴道流血情况及子宫收缩情况。妊娠期间做好产科知识宣教,积极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分娩期间观察产程,及时发现异常,尽早处理,分娩结束后关爱产妇,使其增加安全感,鼓励产妇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做好出院指导,指导产妇加强营养摄取与适当活动,告知产后复查时间,产后注意事项,提供避孕指导等。

产后出血的密切观察可以早期发现产后出血风险,评估产妇风险指征,以便于制定预防产后出血方案及急救应对措施,积极治疗妊娠期并发症及合并症,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的护理给予产妇身体、心理护理,指导孕期保健、评估预防产后出血等,产后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对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

医护人员应做好孕妇孕期保健工作,及时发现、筛选高危孕妇,利用产前保健、产程及产后观察护理等有效措施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提高医疗及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