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

胡远超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浙江东阳322100)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医院诊治的内科疾病患者90例,根据护理管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观察组风险因素认识、风险管理整体认识、风险管理行动取向及风险管理态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方法管理相比,内科疾病患者治疗工程中实施风险管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科护理;临床效果;常规方法;护理管理

内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肺炎、肺脓肿、哮喘等,该类疾病变化较快且相对严重,患者发病后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将威胁患者生命[1]。常规方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再加上部分患者治疗时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管理方法,导致患者治疗预后较差,治疗风险相对较高。近年来,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得到应用,它指的是是被、评价、处理存在的风险,尽可能避免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减少医院紧急损失[2]。为了探讨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医院诊治的内科疾病患者90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医院诊治的内科疾病患者90例,根据护理管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5-80)岁,平均(45.35±16.15)岁,病程(2-15)年,平均(8.01±3.25)年。患者中,19例心脑血管疾病,22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糖尿病。观察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6-79)岁,平均(46.17±15.93)岁,病程(3-16)年,平均(8.18±3.36)年。患者中,16例心脑血管疾病,22例呼吸系统疾病,7例糖尿病。本试验均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下进行,且试验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方法:入院后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多于患者沟通交流,保持病房的整洁、卫生,告知患者进程锻炼、营养补给等,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方法:(1)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识。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内科患者治疗时受到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患者入院后应加强护理人员法律、安全意识培训,让护理人员知道保护自己的方法,减少护患纠纷,提高风险防范意识。(2)善于倾听。内科疾病患者入院后心理波动相对较大,再加上患者突然进入陌生的环境,不免产生恐惧、害怕等心理。因此,患者入院后应加强其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加强患者心理评估,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完善制度。护理人员应该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完善配药、注射等用药制度,设置醒目的标志和警示牌,实施两人同时查对制度,对于出现异常患者应该立即告知医师处理。(4)加强营养。对于长期卧床患者,由于局部长期受压,造成血液循环不畅、神经营养紊乱等,导致局部组织营养不良,导致软组织坏死。因此,护理人员应正确的指导患者按摩,加强患者饮食指导,尽可能让患者饮食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帮助患者补充营养[3]。

1.3观察指标

(1)满意度调查。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得分≥90分满意,得分70-89分一般,得分<69分不满意[4]。(2)观察两组风险因素认识、风险管理整体认识、风险管理行动取向及风险管理态度等。

1.4统计分析

采集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讨论

内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该疾病类型较多,病情变化也相对较快,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将威胁患者生命。同时,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导致患者治疗预后较差,影响患者健康。近年来,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风险管理和其他管理方法相比优势较多,该管理模式更加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该管理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护理人员具有识别护理风险能力,更加重视了工作中出现的忽视和潜在的因素,并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消除患者的伤害。同时,风险管理的实施能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减少噪音,让患者保持舒畅的心情,加速患者病情好转,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主动服务患者,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期恢复[6]。本研究中,观察组风险因素认识、风险管理整体认识、风险管理行动取向及风险管理态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患者家属积极性,让患者有一种家的感觉,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综上所述,与常规方法管理相比,内科疾病患者治疗工程中实施风险管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利群.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2):1440-1442.

[2]李红丽,叶菲,邵力伟.标准化护理质量控制在社区医院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22):61-62,73.

[3]李晶,於翠文,张丽敏,等.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应用的价值探究[J].2015,13(11):272-274.

[4]陈海芸.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内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8):2652-2653.

[5]黄红玲,陈永元.护理风险管理在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0):1667-1668.

[6]朱秀娟,程少芳.内科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价值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4):5106-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