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3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

程云凤

程云凤

天津港口医院天津300456

摘要:近些年伴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诊断设备、治疗设备的持续创新,在我国范围内消化内镜的应用频率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内镜技术是微创外科领域当中具备代表性的一项技术。为了更好的明确内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本文详细分析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

关键词:内镜;消化系统疾病;作用及新进展

引言

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消化科中内镜医师的职责已经不再仅仅是单方面的内镜下观察与诊断,目前已经逐渐涉及到了活检、治疗等方面,并衍生出了粘膜下剥离术、内镜下超声以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技术,这也为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更为突出的临床干预效果。由此可见,内镜在临床中有着明显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探讨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

1.1肿瘤疾病中的作用

肿瘤的主要起源在于上皮组织、间叶组织、淋巴造血组织、神经组织以及其他来源,当前除了以淋巴造血以及部分如黑色素瘤、畸胎瘤、葡萄胎等疾病来源,其他的消化系统肿瘤疾病都具备内镜的治疗适应症,尤其是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疾病已经有许多关于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成功案例[1]。

1.1.1上皮来源的肿瘤疾病

上皮组织覆盖了整个消化系统的管腔,同时在表面上形成的肿瘤会覆盖腺上皮,当前内镜之下的切除治疗主要是以早瘤为主,这一概念包含了低、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内镜之下的治疗早瘤理念和传统意义上的早瘤也存在差异,其主要是以T1期、无淋巴转移灶的病例为例[2]。另外,对于胆管与胰腺的上皮组织主要是采取冷冻、电灼等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大多数都会因为晚期恶性肿瘤而被迫应用姑息治疗,伴随着高分辨率的电子内镜和内镜电子染色技术,临床中早瘤的诊断率也在不断提升。

对于食管癌而言,虽然食管癌的治疗方案较多,但是大多数技术治疗之后都存在较差的预后效果,生存时间普遍不超过5年,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占比约为50%,但是手术切除率只有20%,所以食管癌是临床中最为普遍且重要的疾病类型,按照平常的内镜分型方案,可以借助内镜之下的治疗进行筛查,假设无高级的内镜设备,食管碘染色结合病理活检的方式相对较为可靠[3]。食管癌的早期治疗方式主要是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SC、氩离子束凝固术、射频消融、光动力疗法等,因为在组织标本获取方面的特殊性,内镜黏膜切除术与ESD是临床中最为普遍且常用的治疗方式,同时在切除率方面也不较高,尤其是在病灶面积超过2cm的案例当中。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操作难度并不高,但是很容易因为切缘阳性而导致实际治疗效果,所以普遍应用在病灶较小的案例当中。

对于胃癌而言,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胃癌发病率位居全球第二,同时病死率排第三,这也我国的胃癌早期诊断率较低有直接关联性,伴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胃癌早期诊断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除了以往的胃镜设备进行诊断,单纯性的内镜下喷洒染色技术也为胃癌的早期病灶明确以及病灶范围诊断提供了一定帮助[4]。ES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同样属于内镜下胃癌的早期切除治疗方式,但是因为胃粘膜的厚度相对较高,活动程度较差,所以内镜黏膜切除术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整体切除率并不高,尤其是在一些肿瘤直径超过了1cm的情况下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胃癌早期的治疗方面普遍是以ESD为主。另外,胃部中的良性息肉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

对于十二指肠肿瘤性息肉而言,虽然在胃肠道中的发生率并不高,但是普遍会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性的发现,十二指肠息肉存在较多的病理学特征,最为普遍的便是十二指肠腺瘤,因为手术的切除创伤比较高,尤其是对于部分贴近乳头的案例[5]。伴随着内镜之下的切除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当前关于十二指肠良性息肉的治疗方式从以往的外科手术逐渐转变为了内镜之下的切除手术,但是贴近于乳头的肿瘤案例因为缺乏大样本的研究以及长时间的并发症研究所以仍然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内镜之下的十二指肠息肉当前仍然是以内镜黏膜切除术作为主要治疗方式,但是因为在切除率以及复发率方面的问题,普遍还需要结合分片切除的手术模式实现病灶的完全切除[6]。因为十二指肠的管腔存在狭窄以及肠壁比较薄的特点,后壁固定之后ESD在十二指肠当中的应用也会遭受影响,但是ESD在部分直径超过1cm的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疾病当中的完全切除率比较高,同时在许多研究中明确无明显的复发特征,所以ESD在今后必然会逐渐代替分片切除的治疗方式,达到降低疾病复发的目标。

1.1.2非上皮来源肿瘤

在消化系统当中消化道的非上皮来源肿瘤类型主要是以神经组织、淋巴造血、间叶以及其他梨园,其中其他的来源主要是以黑色素瘤、畸胎瘤为主,这也是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类型[7]。但是,淋巴造血的来源肿瘤仍然是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部分的间叶和神经组织来源的肿瘤可以采取内镜之下的切除治疗方式进行,这一类型的肿瘤主要是以平滑肌瘤、神经鞘瘤以及间质瘤。

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ESD治疗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内镜之下的全层切除术、内镜下肿瘤切除术、经隧道内镜下切除术、双镜联合等新治疗方案,前三种技术涉及到了经自然抢到内镜外科的内容,人体的第一例NOTES手术是借助胃部的阑尾切除术,这一项技术近些年有明显的发展,并且逐渐延伸成为了经消化道胆囊切除、纵膈肿瘤切除等[8]。

1.2非肿瘤疾病中的作用

在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以外,内镜的消化系统非肿瘤病大多数都是以“通道”的改善为主,例如Zenker憩室、贲门失迟缓症、胃食管反流病,这一些疾病主要是以解剖异常、功能异常为主[9]。

Zenker憩室是一种发生在下咽部黏膜的疾病,其解剖改变形状为killian三角外,当前普遍认为该疾病是因为环咽肌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后遗症,其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当中,发病率并不高,但是存在因为反流误吸而导致呼吸系统的风险,即使是患者的年龄比较或存在其他的合并症,也可以考虑采取憩室处理。当前关于Zenker憩室的治疗方式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颈开放实行肌切开手术;第二种是经口硬式憩室实行吻合或激光电切;第三种是借助适应的器械经软式内镜实行隔膜切开,通过软式内镜所具备的视野清晰、操作简单的特征,在治疗之后并发症并不多,同时可以应用在一些存在外科手术禁忌症的案例当中[10]。

贲门失迟缓症是一种和使馆神经肌肉相关的动力障碍疾病类型,其主要是以食管下端的括约肌张力异常提升,食管的蠕动缺乏动力而导致食物无法顺利的通过贲门为临床特征,但是在确诊之前需要先准确排除食管肿瘤和纤维化所导致的食管狭窄问题,这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并不多,一万人中约有1例患病,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以食物反流、吞咽障碍以及胸骨后的疼痛等为主,严重时会导致明显的营养不良、吸入性的肺炎等症状,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一般是采取抗胆碱能药物、硝酸脂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

国外在2010年时时候崔在贲门失迟缓症但中应用内镜,并借助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式是借助贲门近端的食管黏膜内镜开创并构建隧道,之后对食管的贲门括约肌进行造口,关闭开窗位置的黏膜。该手术结果表现理想,疗效突出同时手术并发症并不多,创伤比较小,恢复理想,具备微创的优势。另外,内镜之下的食管球囊扩张、内毒素注射、金属支架置入等缓解症状的治疗方式,因为效果不理想同时有可能导致局部的炎症粘连从而提升手术的难度,所以不推荐普及应用。

胃食管反流疾病是一种胃食管连接位置损伤从而导致胃内容物反流的症状,该疾病也是促使患者接受胃镜检查主要原因,该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以烧心、反流为主,对于患者的身故才能质量会形成严重影响。内镜之下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以射频、缝合治疗为主,当前美国的医疗管理部门已经认可该治疗技术,以射频治疗为例,该治疗方式可以促使食管下括约肌位置的组织发生僵硬或肿胀,进而达到减少组织的顺应性,控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缓解GERD所引发的反流、烧心等症状,同时不会提升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临床副作用较少,患者康复效果理想。

2.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案例

2.1资料与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并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3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18)和常规组(n=18),所有患者患者64至89岁,平均年龄(74.2±3.3)岁,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测量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参数,并要求患者禁食,维持低流量给氧治疗,并改善患者的血容量,为患者提供奥美拉唑静脉注射治疗,一天2次,每次40mg,治疗维持一周。实验组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止血治疗。在患者口服麻醉糊剂之后实行咽部麻醉,同时采取常规屈膝左侧卧位,松开腰带后,放松头颈部,并咬住口垫,预防扣点脱落损伤内镜。指导患者实行内镜检查时的鼻腔吸气,口腔呼气,规避误吸口腔分泌物。采用XQ240型内镜,插入胃管到十二指肠降部,在胃镜顺序推出同时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幽门、胃窦、胃底部,并观察倡导,记录出血部位并实行镜下治疗。对患者的病灶部位采取电灼、药物等止血的方式给予止血治疗,之后通过消化内镜钳道插入注射针,并选择出血血管周边的部位实行多点注射,然后拔针。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以及心率,记录患者出血率以及止血时间等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止血效果。治疗效果评判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不良症状,如无呕血、黑便;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活动性出血,胃管内引流液清晰透亮,脉搏在48小时内恢复正常;无效,在治疗48小时后仍然存在活动性出血症状。总有效=显效+有效。

2.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12小时止血患者数量显著多余常规组12小时止血患者数量,其余时间段的止血患者数量差异不明显,12小时止血患者数量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3结论

消化道出血患者大多数都属于上消化道出血,并且以消化道溃疡为主,其次是胃黏膜病变、食管静脉曲张以及胃癌。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例的发生率不断提升,患者的病情危险性也比较高,常规内科止血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起效较为缓慢,部分出血量比较大的患者在治疗后仍然会存在反复出血的症状,导致患者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当前我院的消化内镜在消化道出血方面的应用比较多,上消化道的治疗效果也较为理想,对于患者的病灶状况可以实现详细的观察,并准确找到出血点,从而针对性止血。消化内镜治疗应当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并且休克纠正之后,最佳时机是患者出血症状发生后的24小时。假设患者在期间发生出血性休克,应当及时补充血容量,尤其是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如果患者的失血性休克症状难以纠正,则可以采取止血与休克纠正同时进行的治疗方式。

内镜检查是当前临床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检查方式之一,其可以有效地提升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还可以按照病变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继续出血,也可以估计是否可能再出血,在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实行镜下治疗。在该研究当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实验组患者12小时止血患者数量显著多余常规组12小时止血患者数量。这一结果充分证明消化内镜能够显著提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借助消化内镜可以跟快捷的寻找到出血点,并实行针对性的止血治疗,从而规避再次出血的症状。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提升止血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并发症概率低,临床价值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3.总结

综上所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当中的干预作用已经无法替代,其不仅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诊断技术,同时对于部分疾病而言也有一定的治疗干预作用,无论是消化内科还是外科医师对于内镜技术的需求程度必然会持续提升,但是只有在具备扎实临床知识与基础的同时不断磨炼内镜基础技术才能够真正发挥内镜的临床价值,从而为临床诊疗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巍,姜海行,覃山羽.造影增强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广西医学,2017,39(9):233-234.

[2]崔艾琳,李倩倩,丁新华,等.超声内镜弹性成像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6,13(11):701-704.

[3]丁震.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5,14(6):401-403.

[4]赵宇,李鹏,张澍田.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16,51(1):7-10.

[5]赵红梅,游洁玉,ZhaoHongmei,等.电子内镜在儿童慢性腹泻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9):1457-1460.

[6]薄陆敏,杨俊驰,陈洁,等.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内镜诊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11):800-801.

[7]高竹清,李鹏,张澍田,等.“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消化内镜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1):15-17.

[8]李俊,廖美荣,王旺妃,等.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38例临床观察及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8):945-946.

[9]何秋仙,王秋莲,王芳婷.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术后早期进食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15,11(9):1269-1269.

[10]谷洪涛,李晶.以消化系统为中心整合科室的护理管理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3(32):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