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重建术后盆底肌肉功能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盆底重建术后盆底肌肉功能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李春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839200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重建术后盆底肌肉功能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以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采取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观察组36例采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比较两组术后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在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上述两项盆底肌力指标改善效果均明显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能够起到改善患者术后盆底肌肉功能的效果;因此,值得采纳及使用。

关键词:盆底重建术;盆底肌肉功能;盆底肌肉康复训练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中老年女性群体中较为多发,主要是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患者的盆底结构缺损,进一步引发盆底功能异常问题[1]。由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所以有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次纳入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其目的是探讨盆底重建术后盆底肌肉功能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的7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我院,均符合各项手术指征条件,盆腔器官脱垂II-IV度,排除严重肝肾疾病者。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分布在41岁-76岁,年龄均值为(64.3±1.1)岁;体质量指数(26.7±5.3)kg/m2;脱垂分度:II度12例、III度18例、IV度6例。对照组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分布在42岁-78岁,年龄均值为(64.5±1.2)岁;体质量指数(26.8±5.2)kg/m2;脱垂分度:II度11例、III度19例、IV度6例。在一般资料上,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36例采取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观察组36例采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涉及的手术内容如下:

(1)术前处理。在手术之前3d,采取0.1%碘伏对阴道进行擦洗,每天1次;手术前1d对患者使用缓泻剂口服,并进行清洁灌肠处理。

(2)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采取全子宫切除,或者保留子宫,在骶韧带外侧,沿骶韧带将盆腔腹膜切开,在坐骨棘水平使用1-0可吸收线折叠缝合骶韧带,在同侧阴道顶做好相应的固定处理。

(3)观察组患者采取盆底重建术,使用Prolift盆底悬吊系统,基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条件下,结合患者盆腔脱垂程度,实施前盆腔悬吊,或者后盆腔悬吊处理,进一步分别实施前盆底重建术和后盆腔重建手术。

(4)在手术之后1个月,采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每周进行3次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维持在15min,持续进行3各星期的治疗;每次进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之后,指导患者采取阴道哑铃持续进行康复训练,由轻到重,每次15min,每天3次,持续进行3周的治疗。

1.3判定标准

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指标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S)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表示,两组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代表存在明显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在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上述两项盆底肌力指标改善效果均明显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会对女性的健康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所以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从临床最新研究进展来看,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常见的有: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和盆底重建术;这两种手术比较,盆底重建术的优势为对盆底缺陷进行全面纠正,降低复发率,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2]。与此同时,不少学者表示,在配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能够使患者的盆底肌力得到有效改善[3-4]。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采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结果显示在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两项盆底肌力指标改善效果方面,均明显优于采取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能够起到改善患者术后盆底肌肉功能的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采纳及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润强,杨帆,方彩云,熊平安,张春莲.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7,9(02):51-54.

[2]韩炜,郑婷华,蒋维,陈宝丽,刘迎军.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01):163-166.

[3]高桂香,王鲁文,刘冬霞,鲍颖洁,刘志超,王丽艳,李彤.盆底重建术临床疗效及术后网片侵蚀暴露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4(11):844-847.

[4]仲丹,翟永宁,张蕾,沈宇飞,钱宇佳,刘娟.全盆底重建术与传统阴式修补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比较[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3,14(02):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