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0例

李赛群

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413002

摘要:目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进行治疗,分析不同给药途径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ABC三组,每组30例,另选择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西医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D。其中A组患者采用穴位贴敷给药,B组患者采用艾灸给药,C组患者采用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对比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对比,ABC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D组患者显著(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进行治疗,多种给药途径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多途径给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有统一定论,患者在发病后会伴有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尚未找到完全理想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病情极易反复发作[1]。近几年,患病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并且医学界认为该病与结肠癌有着密切的联系[2]。本次研究中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了不同给药途径的中医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参与研究,包括男49例,女41例,年龄区间26~62岁,平均年龄为(45.18±2.17)岁,病程区间6个月~13年,平均病程为(5.23±1.16)年。随机将患者分成ABC三组,每组30例,另选择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西医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D,有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区间23~63岁,平均年龄为(46.72±2.35)岁,病程区间6个月~12.5年,平均病程为(5.54±1.22)年。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均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因此具有可比性。

诊断依据:①患者伴有腹泻和黏液血便的症状,且腹痛现象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至少3个月。②患者接受两次及以上县级以上医院的粪便培养实验,决定未出现致病菌,并确认未出现肠结核、细菌系痢疾或阿米巴痢疾等疾病。③患者均接受乙状结肠镜检查,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黏液脓苔附着现象,且患者患处存在接触性出血现象,发现不同程度的溃疡面,与结肠炎病理特征相符合。

1.2方法

ABC三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中药内服措施,始四周方以自拟通泄方:黄连6g、黄芩15g、大黄3g、白芍15g、木香15g、槟榔10g、当归10g、肉桂3g、秦皮15g、白头翁10g、厚朴10g、枳实8g、山楂15g、甘草6g,清热利湿,行气止痛祛邪为主;后四周以自拟健脾除湿汤:黄芪30g、炒薏苡仁50g、茯苓50g、黄柏8g、炒白术15g、白芍15g、炙甘草6g、陈皮15g、焦山楂20g、枳壳15g、厚朴10g、大黄3g。每天给予患者1剂,用水进行2次煎煮,并取出400ml药汁,在早晚分2次用温水送服。

对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措施,药方构成为:白头翁15g、黄柏15g、黄芩15g、秦皮15g,木香6g、黄连6g、三七粉20g、血余炭20g、白及20g、败酱草20g、炒地榆20g、马齿苋20g、红藤20g。将以上药物用水煎煮,取汁150ml-200ml,在患者每晚睡觉前2小时对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

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加强治疗,敷贴药方构成为:荜茇12g、延胡索12g、细辛3g、木香10g、高良姜9g。将药物进行研磨,随后将蜂蜜加入研磨后的细粉中并进行调和,将得到的糊状药膏涂抹在医用胶布上,并在患者的天枢、神阙和中脘穴位上进行敷贴,每天1次。

B组患者则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艾灸加强治疗,以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手三里、足三里、天枢、大巨穴、阴陵泉,每穴0.5ml,每天一次,10天一疗程,休息4天开始第二疗程。

C组患者则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外敷的措施。热奄包的药方构成为大青盐1000g、小茴香30g、茴香30g、高良姜20g。用棉布袋包裹药物,并放入到微波炉中加热,随后将药包放置在患者的腹部,同时注意温度控制,避免对患者造成灼伤,必要时可以采用毛巾等包裹药包。每天热敷1次。

D组患者则采用传统的西药治疗,每天给予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进行治疗,每天服用4次,每次服用1g,缓解期则用0.5gtid维持;同时每天给予患者美沙拉嗪栓进行治疗,在便后塞入患者肛门,每天1次。

4组患者均坚持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

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排便,则代表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排便情况有所好转,则代表患者治疗有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则代表患者治疗无效。

若患者经过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已经完全恢复,则代表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若患者经过结肠镜检查,肠粘膜仍存在轻度水肿现象,且溃疡面已经逐渐愈合,则代表患者的治疗有效;若患者经过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没有任何改善,则代表患者治疗无效。

对比四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半年的随访工作,查看患者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卡方对其进行检验,当P<0.05时,代表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对比,ABC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D组患者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2.2四组患者结肠镜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对比,ABC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D组患者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四组患者结肠镜治疗效果对比(n,%)

3.讨论

在中医学领域,溃疡性结肠炎应划分到“腹痛”、“泄泻”等范畴,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调从而致使气血脉络受损[3]。现代医学在治疗该病时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氨基水杨酸抑制剂等药物,但是治疗效果明显存在局限性,且患者易产生其他不良反应[4]。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在脾虚,标为湿热,因而脾虚久发而导致肾虚,人体气机责备湿热之邪所阻滞,脉络由此灼伤,从而在病程中气滞血瘀久治不愈。本次研究中,针对该病采用中医治疗,并选择了不同的给药路径进行对比。通过内服中药,从而帮助患者健脾利湿,理气和中,扶正为主,佐行气药补而不滞,与少量大黄推陈致新,通腑气而不伤正,少量黄柏清热利湿,以防湿邪蕴久化热。而通过中药灌肠,则能帮助患者清热活血、理气祛湿,同时中药敷贴有利于活血化瘀,而艾灸则有利于患者固肾补气,中药热奄包治疗则能帮助患者调理肾脏。

内服药方中,炒白术有利于补气健脾,炒薏仁、茯苓则能帮助健脾祛湿止泻,陈皮则能帮助患者疏肝行气止痛,白芍、焦山楂、甘草则能帮助患者缓急止痛,白头翁、秦皮则有利于清热解毒、止血治痢,黄连、黄芩、木香、黄柏则能帮助患者燥湿理气、止泻止痛。穴位敷贴中的药物可以实现辛香走窜,从而有利于患者疏肝理气,同时能够活血化瘀并温补经络;艾灸治疗中,对神阙穴通过隔盐灸的方式,能够帮助患者调节气血平衡,同时有利于补气健脾,还能够对患者的免疫功能起到保护作用,而对天枢穴和关元穴采用隔姜灸的方式,能够祛湿理气,疏通经络,以上三穴共同进行艾灸,则能帮助患者止痛止泻、调节胃肠;中药热奄包中的药物能够直达患者病理所在,从而达到温里阳的目的[5]。

本次研究中,采用中药内服的方式给予药物,同时配合中药穴位敷贴、中药热奄包治疗和艾灸治疗,可以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增强,调节患者机体,并配合中药灌肠治疗,能够使药物迅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患处,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治疗所需药物浓度。因此中医多途径给药的治疗措施既能够从整体上对患者机体进行调节,又可加强对局部的治疗,从而实现标本兼治,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因而疗效显著。

结语

综上所述,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且安全性高,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雲,岳小强.近十年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J].中医药导报,2016,22(12):93-97.

[2]陆宇平,王长洪,王立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12(11):91-92.

[3]付翠艳,孟宪静,李伟,等.中医治疗及中医护理措施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7,28(B07):298-299.

[4]王师英,胡鸿毅,林江.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1):2452-2456.

[5]张金涛,王晓锋,陈浩漩.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5,21(14):2683-2684+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