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心衰在老年患者的特征分析与护理康复研究贾艳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浅谈慢性心衰在老年患者的特征分析与护理康复研究贾艳萍

贾艳萍

贾艳萍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30014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心衰在老年患者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康复措施。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8例慢性心衰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和综合护理康复措施,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67%,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存在明显的食欲减退、乏力、失眠、烦躁以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特征,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结合患者病情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地降低心衰复发率,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老年患者;慢性心衰;特征;护理康复

慢性心衰是多种类型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预后不佳。尤其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人类发生心血管疾病几率日益增加,由此凸显老年慢性心理治疗重要性。对此,本文则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8例慢性心衰患者,分析其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康复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8例慢性心衰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6.50±2.20)岁,病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肺源性心脏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缺血性心肌病11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5.50±2.50)岁。病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缺血性心肌病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慢性心衰患者特征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患者多出现夜间咳嗽、食欲减退、乏力、胸闷气短、咳泡沫液痰、尿少、烦躁、抑郁、肝脏肿大、晕厥、心包积液、心律失常等、经胸片X线检查发现肺部淤血,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等。

1.3护理康复措施

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和综合护理康复措施。其中药物治疗,针对患者发病因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主要在于消除心律失常和感染等诱因。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运用瑞舒伐他汀(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40),每晚睡前口服10mg/次,共服用1个疗程(12周)。综合护理康复措施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①基础护理;慢性心衰患者会因疾病影响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等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症状采取有效对症处理措施,不仅可以维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更重要在于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痛苦,促使患者处于舒适和稳定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护理人员严密监控患者呼吸深度、心跳、脉搏、血压、呼吸频率等各项生命体征,准确记录相关数据,便于医生根据数据对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评估。②环境护理;护理人员也应充分了解患者内心需求,必要时可以联合患者家属共同开导患者以及解决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形成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医院也应配合心内科做好环境建设,慢性心衰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较易受到多种外来因素影响后引发其他疾病感染,因而需要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保持干净和整洁的病房氛围,有利于患者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③生活护理;给予患者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食物,针对营养失调患者则应静脉注射补充维生素、氨基酸和白蛋白等有利于提高免疫力药物。④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中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以及家属明确说明慢性心衰疾病知识,目的在于充分了解选择治疗方法原则。必要时可以让患者参与到治疗方案制定当中,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和无助感,避免出现束手无策现象,进一步减少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功能等方面影响。⑤运动护理;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可适当参加运动,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病情选择运动方式,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适合肺癌患者的运动方式为健身操、打太极拳、练气功、慢走、散步等,结合患者情况决定运动量时间和强度。每次饭后半小时和一小时开始运动,不宜在饭前、空腹和服用降糖药作用最强的时间段内进行运动,避免发生低血糖。锻炼有利于提升患者日常能力和活动能力,训练过程中以不感觉到劳累和中等强度为主,同时指导患者运用正确的锻炼方法,避免出现过渡劳累情况,以致于加重病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

1.3疗效判定标准

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大指标,其中显效,即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明显改善心功能。有效,即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功能得以改善。无效,即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无变化,甚至有病情加重趋势。

1.4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借助t检验进行了对比,用%表示计量,用x²检验,P<0.05即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67%,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心力衰竭多发生于65岁老年人群,即心脏泵血能力不足,无法较好地满足身体组织需求。该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而导致该病发生则由多种因素事组成,往往恶化心脏功能的主要因素则是肾素-血管紧张素-交感神经系统-醛固酮系统等过度激活。治疗不仅仅在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还在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更好地延缓和防止心肌重构等发展,从而达到降低因心力衰竭导致的住院率和死亡率等。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康复措施可以最大限度改变患者因疾病产生的不良心理,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存在明显的食欲减退、乏力、失眠、烦躁以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特征,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结合患者病情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地降低心衰复发率,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马萍,钱爱新,付淑红.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6):104-106.

[2]陈云红,董燕.浅谈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康复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8):68-69.

[3]侍凤清.饮食护理干预评估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11):860-862.

[4]李园.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