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与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PFNA与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

郭程辉

遂川县人民医院江西吉安343900

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ALP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Harris)评分明显升高,骨折愈合时间、部分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较好安全性,但PFNA固定治疗可缩短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PFNA固定;ALP固定;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关节囊外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其发病率约为全身四肢骨折3%-4%[1]。以往临床上多采用非手术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但骨折愈合时间较长,且多表现为不稳定性骨折,将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术后恢复时间[2]。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选择何种方式进行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性。本研究为比较PFNA与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对我院92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具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纳入研究,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71.3±5.9)岁;基础疾病:糖尿病9例,高血压14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1.5±6.1)岁;基础疾病:糖尿病11例,高血压15例。分析两组基础疾病、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胫骨结节骨牵引复位,2-3d后在全麻下实施手术。对照组采用ALP固定:患者在牵引床上取仰卧位,自股骨大转子顶点做3-5cm纵形切口,使股骨大转子外侧显露。骨折端复位,选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必要时可使用拉力螺钉协助复位。然后用骨膜剥离器做一隧道于股外侧肌下,将适当长度的ALP置入,在导向器的帮助下分别使用3-4枚锁定螺钉经皮固定股骨头颈和骨折远端,关闭切口。观察组采用PFNA固定:患者于牵引床上取健侧髋、膝关节屈曲外展的仰卧位,于内收内旋位对患髋实施牵引复位,必要时可通过顶棒推顶患髋外侧实施复位。之后做3-5cm纵形切口于股骨大转子顶点,在保证导针通过骨折线的前提下,插入导针于暴露后的大转子顶点或稍内侧开口。在C型臂X线机下观察复位及导针位置,并于扩髓后放置相对应的PFNA主钉,并安装远端锁定孔螺钉及螺旋刀片,将切口逐层关闭。

1.3评价指标

采用Harris评分[3]对患者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记录患者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并统计患者骨折延迟愈合、患侧下肢短缩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疗效指标用“±s”表示,组间比较配以t检验;并发症情况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指标

观察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部分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指标对比(±s)

2.2并发症

观察组患侧下肢短缩1例,螺钉从股骨头切出1例,总发生率4.3%(2/46);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2例,钢板断裂1例,总发生率6.5%(3/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

3讨论

王臻[4]等研究表明,采用有效的内固定方式尽早对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促进髋关节生物力学结构恢复和稳定,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主要内固定方式为偏心位侧方固定和中心位髓内固定方式,而PFNA和ALP固定治疗为上述方式的典型代表。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骨折愈合时间、部分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减少,表明PFNA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ALP固定治疗同时具有符合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和较高的稳定性,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并发骨质疏松,对放置股骨颈内锁定螺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其抗剪切力及应力集中较差,易发生内固定折断。而PFNA是从股骨近端髓内钉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通过螺旋刀片达到抗旋转和稳定支撑的功效;同时PFNA螺旋刀片具有逐渐增加的芯直径和宽大的表面积,可保证较好的骨质填压及理想的锚合力,进而提高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5],有效缩短负重时间,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此外,PFNA固定治疗不破坏骨膜,且对骨折断端的血供不造成影响,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并发症无明显差异,表明PFNA和ALP固定治疗均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PFNA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更好的恢复髋关节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但PFNA和ALP固定治疗具有相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汪礼军,杨秀江,刘剑,等.两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01):117-119.

[2]张鹏,杨波,秦之威,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Ⅱ、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09):1252-1255.

[3]高发鹏,田军,郭亚山.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效果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4):70-72.

[4]王臻,张斌,韩镔,等.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01):61-63.

[5]李自强,杜科伟.不同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2):1016-1019.

作者简介:郭程辉,男,1983-,主治医师,本科学历,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