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医急救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运用中医急救的体会

陆宝华1庞亚飞2梅徐3孙成力3

1.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上海201999;

2.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上海201999;

3.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护理部上海201999;

4.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上海201999

摘要:中医急救当今在临床上应用不多,我们在急诊科及日常临床工作时常结合中医急救手段,取得了较好疗效。那么,运用中医急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如何与现代急救医学相辅相成呢?笔者就我们自身的经历谈一下初步的体会。

关键词:中医急救;中西医结合;针灸;中西医结合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简、便、廉、验的中医急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古代流传下来的《肘后备急方》《急救危症简便验方》等急救专书中的很多经验还在民间流传应用。但在近现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中医急救的阵地式微,那么,中医在急救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在现代急诊中还有没有应用价值?我们近年来运用中医手段诊治急性病症近百例,现根据自身的临床经历谈一下我们的初步体会及建议。

1.初步救急原则:“先开枪再瞄准”

急诊与日常普通门诊不同,遇到紧急情况有时需要“先开枪再瞄准”,如对昏迷、胸闷、腹痛等病症短时间内不能确诊时有时需先对症处理,解决当下紧急情况,再根据病情行相应检查明确病变,然后根据主要矛盾做针对性处理。

如急诊遇到有人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等昏迷“闭证”,可能是因脑中风、低血糖、痰涎阻塞呼吸道,或情绪激动等各种原因,只要有心跳(摸其有无脉搏或颈动脉搏动确认),即可先紧急针刺或按压人中穴、十宣放血等急救(放血同时测指血糖),这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及癔症、心源性晕厥等引起的昏迷都有效果。清代《急救危症简便验方》提出:“凡遇中风、或痰厥、气厥,猝然晕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仓促之际,切勿扶起坐,并惊惶搬搅哭泣。急以拇指掐人中即醒,以免至攻心不救……治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兼治诸厥方。急用针刺十指角,离甲一韭叶许,出血立苏”。[]美国JeffreyL.Saver的研究结果表明:中风发生后每延误1分钟,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待急救处理或病患醒转后再行相关检查、针对性治疗,可大大减少脑细胞死亡,对中风病患的预后更好。笔者在急诊时对头痛欲裂,血压极高的病患行十宣放血可明显改善头痛(颅内压升高所致),降低血压,因而对于减少脑出血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及时采用十宣放血急救的患者大都预后较好,或无任何后遗症[]。遇到胸闷不适的病患,在不能明确是肺部病变、心绞痛还是消化道问题时,都可以在西医处理的同时或先按揉或针刺内关穴。“公孙内光胃心胸”,内关穴对肺病[]、心脏病[,]和胃病均有确切的效果[]。编者验证按揉内关穴对缓解心肌梗死症状有效[]。而在腹痛不能确诊,未明确为心绞痛、胃痛、胆囊炎或其他腹痛时,至阳穴则可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故而在紧急情况下暂时不能确诊时用中医急救,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为进一步急救争取时间,若是等检查结果再行治疗则增加病患痛苦,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

2.进一步处理原则:完善检查明确诊断

腹痛是急诊常见疾病,如胃肠炎、胃痉挛、急性胆囊炎、肾绞痛、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等疾病都可能导致急性腹痛,甚至部分心肌梗塞患者表现为上中腹部疼痛。按压至阳穴对胃肠炎、胃痛、胆绞痛、心绞痛等都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而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也有很好的调节胃肠功能的疗效[]。若是见痛止痛,往往临时效果尚可,但部分疾病特别是急腹症、心梗可能会掩盖症状,让医患掉以轻心,若是延误了急救时机,还会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有些腹痛,如肾绞痛需要按压承山穴,胆绞痛需要按压胆囊点或胆俞穴等,若是不能详细体检,结合完善CT或B超、心电图等确诊,单纯靠几个治疗范围广泛的穴位处理,则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明确诊断是中医急救和进一步处理的基础。另外需要一提的是,完善体格检查对中医师来说,更为重要。比如,老年人纳差、乏力,可能是单纯脾胃虚弱,也可能是中暑、胆囊炎、积食,或者是肺炎,这时候必须完善查体,或进一步完善CT等检查才能有的放矢。如果在中医内科门诊遇到这样的病患,部分中医师有时会忽略查体,考虑单纯脾虚而给予六君子汤等处方而误诊、漏诊。这给我们中医以警醒,不能简单对症治疗,不仅要提高望诊、脉诊水平,还必须完善必要的体检和临床检查,否则单靠辨证论治可能延误病情。

3.危重疾病处理原则:西医治疗为后盾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腹症,都有相关的诊疗指南,中医对脑卒中、心梗、心衰、急性阑尾炎等都有保守治疗的方法和急救的针灸法,但是在急诊的特殊情况下,鉴于当前缺乏相关政策保护和特殊医疗环境,中医治疗即使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也往往不能取得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在出现病情恶化时更容易成为医疗纠纷的导火索。这也是当前中医急救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明确诊断后积极邀请相关科室会诊,按照相关指南要求行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患及家属意愿加用中医治疗提高效果。正如中西医结合急救权威王今达教授指出的:“在抢救危重病人的过程中,中医治疗不是可有可无,对某些西药不能解决的难题,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会使抢救疗效显著提升”[]。正是由于有西医做保障,天津在中医急救方面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给我们有益的借鉴。

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上,常规西医治疗需要禁食禁水,上海曙光医院外科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积累了很好的治疗经验。既往报道,曙光医院既往报道曾用张伯臾先生败酱红藤汤治疗1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除2例经尸体解剖证实属坏死性胰腺炎治疗无效外,其余126例均在短期内获得痊愈(包括3例合并休克的病例),腹痛消失时间均为2.4天,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平均为3天和3.6天。目前曙光医院急性胰腺炎患者仍禁食不禁药,配合中药汤药治疗疗效显著。其他单位也有运用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报道,疗效显著[,]。在脑卒中的治疗上,小续命汤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和脑损伤,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能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但是因小续命汤有麻黄、桂枝等温热、升压药物,容易引发部分医家的争议[]。有了西医治疗的保障和检测血压、血糖等护理,我们能更方便地观察病情变化,在更大程度上避免临床风险。

4.院前急救原则:中医救急但勿排斥西医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居民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近200万,死亡率为140.3/10万;心血管病患病率也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外出旅游或在野外,假如一个人发生心绞痛,或者心梗,或者不慎腰扭伤、脚扭伤,而周围环境限制,在缺医少药时,如何对病患进行急救?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紧张焦虑、束手无策。中医针灸放血、推拿内关穴、至阳穴等,可迅速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减轻脑损伤,无疑可以为后续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中医在运动系统急性损伤方面疗效明显,针灸对此类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多能几分钟内迅速解除疼痛、恢复功能的良好效果[,,]。从而可节约大量卫生经费及医疗资源,并对军队作战和运动员比赛有重大医疗保障作用[]。针灸对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绞痛[,]、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中医都有有效的针灸或药物救治手段,简单而高效。笔者在临床曾用针灸等方法治疗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及腰扭伤、脚扭伤等急性运动损伤,疗效满意。

如果中医急救操作得当,大多数情况下某些急症得到控制和治疗,可减少了进一步手术或急救的必要;在病情危重时则有助于迅速控制病情,减轻病患痛苦和紧张情绪,为进一步急救或手术争取宝贵的时间。但是我们不能以患者症状的减轻作为依据而排斥或拒绝进一步西医检查和处理,否则无疑会有很大的隐患。可能会使某些疾病漏诊,如冠心病、一过性脑缺血、胃溃疡甚至肿瘤等;还可能会使患者掉以轻心,延误病情,再次发病时可能会病情更为严重而丧失急救机会。

以上是我们应用中医急救的一点体会,因经验有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中西医学各有所长。目前中医临床人才匮乏,能够快速诊断并运用中医急救技术的医师更是短缺。古代中医典籍急救病名以症状为主,急救针对性相对不足;现代中医急救学改以西医病名为纲,急救内容亦以西医为主,中医技术内涵不足。我们近来出版的《中医救急实用手册》,总结了我们和前贤应用中医急救的实践经验,以西医病名为纲,中医急救手段为主,并融合了中医界的新技术、新进展,体现了我们新的尝试,受到很多临床医师的欢迎。继承发扬中医急救技术,并与现代急救学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清·胡其重,等.急救危症简便验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3

[2]孙成力.中风放血救命法[N].上海中医药报,2013-10-25(010).

[3]刘国真.针刺内关、丰隆穴治疗支气管哮喘34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8(5):11-11.

[4]王明.院前急救中针刺内关穴治疗心绞痛50例ECG疗效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8):49-50.

[5]程岩岩.针刺内关穴治疗室性期前收缩23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95-96.

[6]李普朗.内关穴在内科急症中应用体会[J].新中医,1984(5).

[7]孙成力,肖静,金道鹏等.中医救急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7.6-40.

[8]王维庭,魏万林,刘德贵,等.按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临床实验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4):206-207.

[9]杨俊民.至阳穴封闭冶疗胆绞痛的体会[J].新医学,1988(12).

[10]李书珍,李靖.指压至阳穴治疗胃脘痛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8):1072-1073.

[11]魏文著.至阳穴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综述[C]//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0.

[12]刘江.指压灵台、至阳治疗腹痛420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1989(1).

[13]孙永亮,宋淑兰.足三里穴不同方向针刺治疗腹痛[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4):48-48.

[14]王今达.开展中西医结合急救的思路和方法[J].天津中医药,2002,19(6):8-8.

[15]吴福宁,巩延忠,姚旺.中药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7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3):181-181.

[16]陈敏捷,王玉玉.清胰汤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85-87.

[17]孙成力,何立群,高建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点商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0):1275-1277.

[18]殷佩浩,孙作露.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概况[J].陕西中医,1996(10):477-478.

[19]童登禄.针刺手三里治疗急性腰扭伤9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3):226.

[20]赵青.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21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4):27.

[21]赵璐,李霄茜,陈红云,等.针灸在中外军队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1):99-104.

[22]刘哲.针灸治疗胆绞痛的研究近况[J].中国针灸,1998(8):505-508.

[23]蒋海锋,赵聪,汤雪峰,等.针刺阳陵泉、胆囊穴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6,28(6):481-483.

[24]商军科,杨志光,王昕红.指压承山穴治疗肾绞痛22例[J].现代中医药,2002(1):21.

[25]李平.交替火罐法治疗泌尿系结石、肾绞痛100例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7):391-392.

[26]刘利花,陈少宗.针灸治疗肠梗阻的取穴组方规律和经验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117-119.

[27]李进龙,王娟.大黄附子汤治疗肠梗阻21例[J].陕西中医,2002,23(12):1084-1084.

[28]谭朝坚.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32例临床小结[J].四川中医,1993(7):50.

[29]王琦.大蒜头、芒硝配合大黄调醋治疗急性阑尾炎[J].新医学,1973(8).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