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

王玖飞

王玖飞

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大庆163001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和安全性,为临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搜集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共2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手术方法的适应范围。结果:24例患者给予钻孔引流术,其中1例术后未好转行二次引流术改善,2例复发接受再次手术。2例患者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进行治疗,其中1例因发生硬膜外血肿、血肿多数呈血块,无法保证彻底引流排出而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1例因血肿包膜厚度较高而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2例患者术后均成功治愈。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共2例(7.69%),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钻孔引流术通常为临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手段,该方法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但若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伴有硬膜外血肿及血肿包膜厚度较高等特征时,则需给予骨瓣开颅清除术以便于有效地清除病灶处的血肿。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方法;安全性;适应范围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创伤后发生的机体硬脑膜下腔内血肿,该病常见于老年群体,患者多伴有头痛症状,甚至会存在精神障碍[1]。临床会存在死亡病例或发生明显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2]。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共26例,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共26例,全部患者均需经头颅CT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属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男性共17例,女性共9例;患者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为(72.19±4.38)岁;伴有头外伤者共18例(69.23%)。

1.2手术方法

钻孔引流术的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患者取侧卧位,保证其血肿厚度最大位点处于人体的最高点,在局部麻醉后首先在患者头部血肿厚度最高位置行3厘米的切口,止血后撑开以充分暴露颅骨,钻孔并切开硬膜和血肿外膜,适当遮盖开孔保证积液流出。在腔内安置引流管并进行固定、缝合。骨瓣开颅清除术的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按照影像学成像结果确定患者颅脑血肿厚度最高点,根据患者的病灶位置和血肿体积设计骨瓣并冲洗血块,分离脑组织和血肿内膜,避免蛛网膜结构的损伤,电凝止血后安置引流管并进行缝合、固定。患者手术结束后应保持头低体位,同时应给予适当补液,避免给予脱水利尿剂,以便于使得患者的脑组织复位,消除颅脑内空腔。

1.3影像学检查

全部患者都接受头部影像学检查,经CT成像结果显示伴有颅内等密度影者共3例,低密度影者共18例,混杂影者共4例,高密度影者共1例。高密度影者经核磁共振技术T1加权检查后均为低信号,而经T2加权检测均为高信号。根据影像学成像结果分析患者的血肿体积范围在30-160mL,单侧硬膜下血肿者共24例,双侧硬膜下血肿者共2例。

1.3观察指标

搜集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手术后的效果和处理方法,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适应范围,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搜集的计数资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2结果

2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平均为(12.46±5.96)个月。其中,24例患者给予钻孔引流术,9例患者第2日经头部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硬膜下积气,8例患者在7日后再次检查发现积气降低或消失,其中1例患者术后7日时的临床症状以及积气状况仍然未好转,因此行二次引流术,术后患者症状改善,2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血肿复发,接受再次手术。2例患者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进行治疗,其中1例因发生硬膜外血肿、血肿多数呈血块,无法保证彻底引流排出而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1例因血肿包膜厚度较高而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2例患者术后均成功治愈。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共2例(7.69%),无严重并发症。

3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通常会伴有头部创伤,尤其是老年人的脑组织血管的弹性降低,轻度创伤即能造成颅内出血,引发硬膜下血肿[3]。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减退,多伴有心血管疾病和肺功能不足,其对手术创伤的耐受程度偏度,术后易于发生并发症而引起死亡,因此在手术治疗时应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本研究中,24例患者给予钻孔引流术,其中1例术后未好转行二次引流术改善,2例复发接受再次手术。2例患者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进行治疗,其中1例因发生硬膜外血肿、血肿多数呈血块,无法保证彻底引流排出而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1例因血肿包膜厚度较高而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2例患者术后均成功治愈。其中,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共2例(7.69%),无严重并发症,可见钻孔引流术通常为临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手段,治疗有效率较高,但若患者伴有硬膜外血肿及血肿包膜厚度较高等特征时需给予骨瓣开颅清除术以有效清除血肿。钻孔引流术无需全身麻醉,操作便捷,引流出血肿液并充分冲洗,保证病灶区域纤维蛋白代谢物能基本清除,避免因纤维蛋白溶解而加速病灶组织的继续出血[4],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术后复发率,在本研究中仅有1例复发,这同陈和安等[5]的文献研究结果一致。另外,术后调整患者的体位,保证脑血肿腔中的积液在重力下经引流管顺利排出。在本研究中,手术结束前调整切口为身体的最高处,并使用生理盐水置换病灶腔中的气体,因此无张力性气颅发生,且能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患者伴有硬膜外血肿及血肿包膜厚度较高可给予骨瓣开颅清除术,该术式可彻底清除病灶内的包膜和血块,促进机体脑组织的正常膨起[6],避免术后复发。临床应注意术后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避免因重症肺炎影响切口恢复和神经功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钻孔引流术通常为临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手段,治疗有效率较高,但若患者伴有硬膜外血肿及血肿包膜厚度较高等特征时需给予骨瓣开颅清除术以有效清除血肿。

参考文献:

[1]周劲,刘皇勇,冉庆国,等.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J].激光杂志,2013,14(4):114-115.

[2]牛常存,张春阳,解宝泉,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症及防治[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9):38-39.

[3]宋志旺,祁震宇.慢性硬膜下血肿196例诊治[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2,22(1):91-93.

[4]郭荣江.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发症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4):55-56.

[5]陈和安,刘玖华,宋文章.单孔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7,11(4):339-340.

[6]郭志旺,常会民,邱炜,等.骨瓣成形开颅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I7例临床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0(4):40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