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脑梗塞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的临床分析

黄小娟

黄小娟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实施效果,给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干预护理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实施规范化护理,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规范化护理;临床效果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由于脑组织出现供氧、供血不足,脑组织出现坏死、软化等,部分患者出现失语症状,有些肢体活动受限,极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他因素的影响,脑梗塞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需临床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有研究显示,在脑梗塞患者中,通过给予规范化护理,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探讨规范化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实施效果,现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40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56.25±2.65)岁;发病时间在5h~12h,平均发病时间(8.25±0.52)h。研究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38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56.58±2.68)岁;发病时间在5h~12h,平均发病时间(8.39±0.54)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基本资料相仿,具有比较意义。

1.2纳入标准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头颅CT、MRI诊断,确定为脑梗塞;均是第一次发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但不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出现器质性功能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配合整项研究。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重要器质性功能障碍患者;精神病或是沟通障碍患者;不配合调查研究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给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给患者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一些日常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规范化饮食护理,多数脑梗塞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指导患者正常饮食,晚餐在下午六点半进食,规避由于血压生物节律影响患者的进食,降低胃肠耗氧量,降低饮食给患者心脏带来的负荷。正常情况下,患者在睡眠状态下血压会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流速率减慢,血液黏度升高,该阶段是脑梗塞的多发时期,指导患者在睡觉前、起床时适当喝水,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②规范化脑梗塞患者的睡眠时间,在晚上9点至凌晨5点,是机体细胞休养和新陈代谢的阶段,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多休息,服药时间在术前半小时至1小时,护理人员重点关注患者夜间休息情况,不能在夜间刺激患者,避免出现血压上升;指导患者睡醒后不要立即起身,维持躺的姿势约半分钟,坐起后维持坐姿半分钟,然后在床沿坐半分钟,避免突然性体位变化造成脑缺血。③规范化药物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早上6点~8点之间服药,在这期间药效较好,充分发挥长效降压的效果。④规范化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给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讲解一些常用的康复知识和预防知识,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分享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坚持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状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康复方案,提高患者的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⑤规范化康复运动管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运动方案,防止患者出现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对患者的智力进行锻炼,在患者周边摆放一些喜欢的用品,对患者的视觉、触觉、听觉能力进行提高;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督促患者进行散步、打太极等运动。

1.4指标观察[3]

应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ADL评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NIHSS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ADL评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强。应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这次护理进行评价。

1.5统计分析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用χ2检验,检测P值,如果经检测P值小于0.05,则提示经比较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接近(P>0.05);经干预护理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疾病发生较急,病情进展迅速,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在治疗过程中,所需时间较长,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在言语和肢体方面均呈现一定的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4]。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给予规范化护理,对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规范化护理,有效调节患者的血压,降低高血压现象的发生率。根据患者的生物作息时间,对患者的用药时间进行规范化护理,极大程度提高药物作用效果[5]。患者由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欠缺,面对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抑郁,通过健康教育,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心理疏导,有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功能锻炼,能有效改善患肢局部血流,促进肢体康复。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干预护理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实施规范化护理,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翠翠,郭晓丽,郝秀,等.对脑梗塞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5(15):80-81.

[2]罗淑超.急性脑梗塞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2014,8(14):260-260.

[3]姚广燕.急性脑梗塞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5(17):167-169.

[4]曾丽红,刘茜,林佩霞.老年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5,15(a01):325-325.

[5]陆美.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5(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