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第2产程时使用分娩凳辅助坐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初产妇第2产程时使用分娩凳辅助坐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钟小良

株洲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湖南株洲412200

摘要:目的:探讨将分娩凳用于初产妇第2产程辅助坐式用力临床成效。方法:选择初产妇80例,均为我院产科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宫口开全时胎先露S=0---S+2,随机分组,就抬高床头30°常规仰卧位用力(对照组,n=40)与取分娩凳在第2产程应用,行辅助坐位用力(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初产妇第2产程用时、产后2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初产妇病例,取分娩凳在第2产程应用行辅助坐位用力,可加快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会阴侧切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保障分娩质量。

关键词:初产妇;第2产程;分娩凳;坐位用力;效果观察

仰卧位分娩为我国大部分医院产科传统分娩体位,虽利于医护人员行阴道检查,对胎心、宫缩等指征进行监测,完成产程观察及接生步骤,但仰卧位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母婴安全风险明显增加,不利于产程顺利进展。坐式分娩与分娩生理学机制相附,更为合理、有效、科学,可规避仰卧位分娩的不足,保障产科整体分娩质量[1-2]。本次研究针对所选初产妇,在第2产程应用分娩凳辅助坐式分娩,取得了理想成效,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初产妇8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年龄22-34岁,平均(27.3±4.1)岁,孕周平均(39.9±1.9)周,新生儿体重平均(3.2±0.4)kg,孕妇体重平均(61.5±7.1)kg。对照组40例,年龄21-35岁,平均(27.5±4.3)岁,孕周平均(39.6±1.8)周,新生儿体重平均(3.1±0.5)kg,孕妇体重平均(61.6±7.2)kg。组间基线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胎儿情况良好;初产妇;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单胎头位。排除标准:头盆不称;胎儿窘迫;妊娠高血压及糖尿病。

1.3方法

1.3.1观察组

本组病例取分娩凳在第2产程应用,以辅助坐位用力。步骤:经检查宫口开全后,胎先露S=0---S+2之间,将初产妇送至产房,取一分娩凳在产床旁放置,背靠治疗台予以靠枕垫背,增加舒适度,以发挥支撑作用,取1张无菌护理垫,放置分娩凳上,中间自然下垂5-10㎝,通过会阴垫的空隙处便于观察,协助产妇坐于分娩凳靠后位置,背靠治疗台予以靠枕垫背,便意感或宫缩较为明显时,鼓励其双腿尽量分开,在分娩凳2侧骑跨,双手紧握凳前端把手,在做大口吸气动作后,有效憋气,持续向下用力,吐气后,再重复大口吸气,憋气,至宫缩结束,子宫收缩间隙,提供全方位的照护,使产妇得到充分的休息放松。,助产士在宫缩时一边指导产妇用力,一边观察胎头下降情况,对宫缩、胎心等情况密切观察,反复告知产妇宫缩时一切听从助产士指导,以防用力过猛导致胎头娩出过快。当宫缩时,可见胎头约2cm时,重新躺于产床,完成接生步骤。

1.3.2对照组

经检查宫口开全后,将初产妇送至产房,于抬高产床30°仰卧,屈曲双腿并尽量分开,将外阴部有效暴露,双脚蹬于产床。子宫收缩时,嘱深吸气、憋气、用力,后缓慢呼气,再用力,至结束宫缩,其间合理休息并放松。

1.4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第2产程用时,产后2h出血量;(2)对比两组分娩方式;(3)对比两组新生儿窒息率、会阴侧切率。

1.5统计学分析

组间计量数据第2产程用时,产后2h出血量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率、会阴侧切率采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产程用时、产后2h出血量对比

观察组初产妇第2产程用时、产后2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第2产程用时、产后2h出血量对比(±s)

注:*P<0.05。

3讨论

依据产科分娩产妇特点,对合适的分娩体位进行选择,对产程的进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提高自然分娩率,与产妇需求符合,并能最大程度降低分娩不适,保障产程安全[3-4]。坐式分娩与产妇生理要求一致,可使产程中舒适度增加,降低产痛感及恐惧感,特别是应用辅助器行辅助坐位用力,效果更为理想。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分娩凳辅助坐位用力分娩,第2产程用时、自然分娩率、母婴情况明显优于常规仰卧位用力的对照组,分析原因,与抬高床头30°仰卧位时,可使腹压居较低水平,产妇单通过收缩腹肌加快产程,易过度消耗体力,且仰卧位骨盆出口平面呈狭窄显示,骶尾关节完全扩张受限,胎头下降速度较为缓慢,使第2产程明显延长[5-6]。同时,仰卧位时,子宫增大对盆腔血管构成压迫,可减少胎盘血供,使新生儿窒息风险明显加大。而分娩凳辅助下坐式用力,骨盆入口面方向改变,为胎头入盆创造了有利条件,相较仰卧位,骨盆出口前后径会呈1-2cm增加,骨盆出口面积也呈增加显示;此外,产妇取跨坐位,产轴与胎儿纵轴一致,可使宫缩更为有效和规律,对第2产程有促进作用。胎头下降过程中,易转为枕前位,进而降低了剖宫产率和产钳使用率。同时,坐式分娩产妇腹部肌肉呈松弛状态,可改善脐带血中pH值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7]。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初产妇病例,取分娩登在第2产程应用行辅助坐位用力,可加快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保障分娩质量。

参考文献:

[1]涂伟妹,刘佩蓉,郭爱英,等.初产妇在第二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联合无保护会阴接生对分娩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8):68.

[2]GuptaJK,HofmeyrG,J,ShehmarM.PositionintheSecondStageofLabourforWomenwithoutEpiduralAnaesthesia[J].CochraneDatabaseSystRev,2012,16(5):CD002006.

[3]楼俊,姚培琴,罗琪.初产妇第2产程时使用分娩登辅助坐式用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6,23(15);56-58.

[4]何洁茹.分娩球、分娩车、分娩登联合应用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2,2(24):39-40.

[5]孙小金,朱忍娣,周巧仪,等.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7):1672-1674.

[6]张惠欣,郝荣,张宏玉,等.第二产程分娩体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国产医学杂志,2014,17(11):743-747.

[7]罗琳虹,郭实贤,郑巧丽.产程中不同体位与运动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7(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