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魏军

魏军

(辽宁省盘锦市第十中学小学部,辽宁盘锦124113)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从媒体的智能化程度来看,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已经大大超出了人民预想的发展速度和效果。因此,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要使多媒体的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灵感,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情境;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当今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但普及广大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还走进了校园,无声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教学中所使用的实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这就促使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教材这一优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各种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兴趣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环境。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表现为单维性,除了枯燥的数字,最多也只是利用挂图或者是投影片来创设教学环境,使知识的导入有时显得生硬而苍白。现在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知识的导入。每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教学开始我就利用课件展示生动的迷宫游戏环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好奇心进入迷宫,再设计一个宫门,开门之际是复习旧知,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以后围绕设疑、探究、应用等环节一步步的深入学习,又设计了闯关游戏,每闯过一关,还有深受学生喜欢的卡通图片、动物小精灵等时尚大礼相送。极好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生情绪饱满,课堂氛围浓,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开启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探索学习,达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的实质,在此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创设教学环境起到了较好的实效性。

二、创设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放像机和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还只是初露头角,但优势非常明显。它能集图、声、色、文于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等。在教学中建立以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已经不在单纯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还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所必须使用的各种媒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从媒体的智能化程度来看,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已经大大超出了人民预想的发展速度和效果。媒体已经实现了与教学对象的对话功能,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功能,分析功能等。因此,人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已越来越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而与多媒体的互动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灵感,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和教师展开教学互动的参与性。比如,我在教学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时,教学设计一开始就播放一段《烈火中永生》电影剪辑,课件中再以图片重点展示出小萝卜头在牢房里刻苦学习的情景,后提示“他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他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通过比较,学生深刻领会了小萝卜头的坚强,懂得自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好本领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要善于借助多媒体,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用感情纽带联系师生,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促进学生思维的无限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能提供大量的运动图形,又能随着图形的展示作简要的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配以声音,形式转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生动,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无限发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将形象和语言分别作用于大脑,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有利于记忆力的巩固,有利于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力。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因此,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认识规律,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启迪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如《詹天佑》一课,对詹天佑接受任务,文中这样写道:“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里用“毅然”来形容他的态度,“毅然”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为“詹天佑不怕困难,非常勇敢”,这样的理解还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精神境界。这时,教师恰当使用多媒体再现詹天佑开凿隧道采用“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设计“人”字形铁路的情景,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他为什么勇敢?别人为什么做不到?”学生很快把他这种态度与“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联系起来,明白他接受任务主要是为国争光,不让外国人讥笑,再深究一下,如果只凭一腔爱国热情就敢接受这个任务吗?当然不行,必须具有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这正是他杰出的表现,这样逐步疏导、理解,把对“毅然”这个词的理解和文章中心联系起来,理解就有了深度,从而拓宽了思路,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无限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探索、研究现代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恰当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成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效地促进学生感知认识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情感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和谐发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教学气氛,扩大了知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