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1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临床分析

杨跃杰魏义胜姚雪华任英杰杨晓霞郑遂玲

杨跃杰魏义胜姚雪华任英杰杨晓霞郑遂玲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15)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地区部分归国人员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元月-2011年8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转归。结果: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100%),其他临床表现复杂。用青蒿素为基础的综合治疗,18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早期确诊、病原治疗、支持对症治疗是抢救恶性疟疾成功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输入性恶性疟疾;青蒿琥酯

【中图分类号】R207.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97-02

恶性疟疾是全球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虫媒传染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务输出,旅游等人群来往频繁,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疾有所增加[1]。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共收治5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其中19例住入我院重症医学科,现将19例恶性疟疾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流行病学资料:19例病例中1例女性余均为男性,年龄25-48岁,中位年龄36岁,6例既往有恶性疟疾病史,其余13例为首次发病。均在非洲(疾病流行区)有居住史,蚊虫叮咬史。无输血史。在疫区生活时间3月-5年,未到过国内恶性疟疾高发地区。

1.2临床表现: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100%)。除发热外其他表现包括意识障碍8例、抽搐12例、寒战13例、头痛16例、肌肉疼痛8例、腹泻8例、贫血12例、黄疸8例。

1.3实验室检测:本组患者的症状、试验室检查均符合恶性疟疾的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末梢血厚血涂片检查恶性疟疾疟原虫密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4例;<4.0×109/L2例;6例血红蛋白低于60g/L;镜检血尿6例;血糖正常者14例;低血糖5例。

1.4治疗经过

1.4.1抗疟治疗:19例全部给予青蒿琥酯注射液治疗。青蒿琥酯注射液首剂120mg,以后每隔6h静脉滴注60mg连用,直至疟原虫密度下降至14万/ul,以后每日60mg。15例在抗疟治疗结束后第20天,开始用双氢青蒿素哌喹和伯氨喹抗复燃治疗。用法双氢青蒿素哌喹首次2片,12h后再服2片,以后每日1次,每次2片,共服用3d。伯氨喹总剂量45mg,分2天服,每次22.5mg。4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黑尿热)无行抗复燃治疗。

1.4.2支持对症治疗:为保护肾功能15例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保持在2000-3000ml,10%糖占80%,盐水占20%。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使体温控制在380c以下。剧烈头痛、持续高热、有脑水肿表现者给予甘油果糖降颅压治疗。有抽搐者采用氯丙嗪+异丙嗪治疗。肝功能损害8例用还原性谷胱甘肽保肝治疗。合并感染者应用抗感染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黑尿热)4例,给予CRRT治疗。6例输血。

1.5转归:19例病例中,18例存活,1例死亡。18例存活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3-7d,连续2次厚血涂片检查疟原虫密度0/ul时间为3-7d。1例病例由于病情发展较快,最终因多脏衰(MOF)死亡;其中一例在初次发病后18d再燃,重复青蒿琥酯治疗,疗程结束后未再复燃。

2讨论

典型病例以发热、头痛、寒战、抽搐、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结合血涂片找到疟原虫,诊断并不困难。但本组有一例患者症状并不典型,误诊2周,出现肝损害、出血,骨穿才发现。因此对在疫区有居住史发热者,均要常规作血涂片仔细查找疟原虫,以便早期确诊。

病原治疗是抢救恶性疟疾特殊病症的最根本措施。由于其发病急,来势凶猛,常威胁病人生命,选用作用快,施药途径迅速的药物是关键。如青蒿琥酯注射液,本组病例选用青蒿琥酯注射液。本品为青蒿素的衍生物[3],对疟原虫红内期有强大且快速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临床发作及症状。主要是干扰疟原虫的表膜一线粒体功能。青蒿素通过影响疟原虫红内期的超微结构,使其膜系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对食物泡膜的作用,阻断了疟原虫的营养摄取,当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和营养物质,而又得不到补充,因而很快死亡。

本组病例合并ARF4例。大量研究表明恶性疟并发ARF的原因[4]是大量血红蛋白管型阻塞肾小管及集合管导致少尿、无尿。严重恶性疟感染时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及水分渗入组织间液,有效血容量激活致微循环障碍。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粘塞毛细血管内皮以及炎症和溶血使局部血管内凝血。4例患者均行CRRT治疗,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就诊晚死亡,余3例因及时行CRRT对症治疗而痊愈。故对合并ARF者应尽可能早期行CRRT治疗。参考文献

[1]张红卫,苏云普,赵旭东等2005-2009年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分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J].2010、(06)

[2]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0.

[3]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1—142.

[4]郭健程云松,48例重症脑型恶性疟疾救治经验[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72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