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设计研究——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4号线清水河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城市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设计研究——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4号线清水河站为例

王新艳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30025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脱节的弊端逐渐显露,为缓解这些问题,需要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及站点周边城市空间进行站城一体化开发,本文依托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4号线清水河站的设计实践,从区域发展、城市更新、竖向设计等方面入手,为城市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设计提供相应策略。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空间、站城一体化设计、清水河站、实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城市公共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随着居民生活需求增长,城市交通系统有待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率有待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由于具有速度快、效率高、运量大的特点,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区域间的重要联络方式。目前,我国主要城市均已实现了规模化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但在实际运营中却忽视了与城市发展的结合,造成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为缓解这些问题,需要结合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及站点周边城市空间进行站城一体化开发,实现城市空间紧凑发展,以解决城市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并有效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以实现城市更好地发展。

1.2研究目的

本文从区域发展、城市更新、竖向设计等方面入手,依托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4号线清水河站的设计实践,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相应策略,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相关设计理念及案例

2.1站城一体化设计理念

站城一体化设计是指将作为交通节点的车站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站点周边城市空间的建设作为整体进行思考,通过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构建全新的城市空间形象,并提升站点及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2.2站城一体化设计案例

香港地铁将军澳线及其站点周边城市空间,是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以车站为导向的设计思想引导了周边城市的规划方案。通过对原有土地规划进行调整,紧密结合车站形成了以商业发展为核心的高密度轨道交通综合体,以建设更加舒适、便捷的城市空间(图1)。

日本横滨站及其周边城市的开发是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带动周边开发的整体升级,形成的独特的城市空间综合体。地铁车站公共大厅与物业大厅无缝连接,打造了一处优质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图2)。

三、清水河站项目概况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建地铁就是建城市”这一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属于深圳市轨道交通第四期规划线路,设计时速120km/h,是联系深圳中心区与东部组团的轨道交通快线,将快速拉近深圳中心区域与东部组团间的距离,带动东部组团发展,优化城市空间构架。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4号线线路总长58.9km,设站14座,均为地下站。其中清水河站为14号线工程的第3个车站,位于罗湖区,是14号线重点车站及罗湖区重要交通枢纽。

罗湖区是深圳市开发最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早期依托于对接服务香港的工业区及物流园区,在快速的发展进程中,罗湖核心片区已经转型为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为主,罗湖的定位亦提升为国际消费中心。十三五期间,罗湖区将全力推进“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积极打造“南商贸-北科技”的产业格局,形成罗湖区新的创新科技走廊(图3)。

清水河站为14号线与远期规划17、25号线的三线换乘站。车站周边清水河片区现状主要为仓储物流用地及居住用地,基本实现规划,但是建筑物普遍老旧,有旧城改造计划,通过转型升级,释放土地潜力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清水河片区的发展定位为“面向区域的国际时尚消费中心”,未来将通过商业升级发展和业态创新,成为辐射珠三角地区的特色商业商务区;并通过培育新型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性的创意文化交流区。目前清水河片区设有轨道交通3号线草埔站,未来将通过引入轨道交通14、17、25号线、有轨电车及云轨,打造高品质新发展区,而清水河站作为三线换乘枢纽车站将成为罗湖区交通格局中的核心节点之一(图4)。

四、清水河站一体化开发策略

4.1车站定位

清水河站站城一体化设计定位为绿色站城,即以环境为核心,结合快速轨道交通,提供有复合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轨道交通的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多功能复合化的城市客厅。

4.2上盖开发设计

清水河车站部分位于清水河五路东侧地块内,车站上盖地块结合城市更新计划定位为高度复合、站城一体化的新兴产业总部基地,物业开发价值较高,因此将车站地下空间将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延续,进行站城一体化开发,实现轨道开发的价值最大化及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多功能复合化的地铁车站。

地块开发时在车站主体及规划道路的位置,形成东高西低的建筑体量,在车站主体上部建设多层建筑,在主体范围之间建设高层建筑;片区底层街区南北贯通,提供宜人步行街区;地铁车站地面附属与物业、景观带紧密结合,地铁车站入口结合下沉广场,形成连续的立体城市公共空间,地铁车站出入口与物业、景观带紧密结合,形成开放式的城市空间;在地块内部设置建筑内街,向北连接3号线草埔站,向南部衔接大梧桐产业区域景观带,形成连续的城市空间;通过与轨道交通连接,形成多功能复合空间,激发区域活力,带动片区发展(图5-9)。

4.3站内景观文化设计

由于清水河站结合清水河片区进行站城一体化设计,车站出入口均结合下沉广场分别与周边地块进行连接,但是周边地块之间的联系却被规划道路阻隔,考虑清水河站站厅公共区尺度较大,可以在站厅内结合两侧地块下沉广场设置景观廊道,即加强了车站与周边地块的融合,又加强了竖向空间的层次,贯彻了站城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图9-10)。

五、小结

站城一体化设计是实现城市集约化的策略之一,能够在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轨道交通的带动重组城市空间结构。站城一体化设计不应停留在强化车站本身功能的层面上,应结合具体的城市规划发展方向,与周边城市设计实现联动。

参考文献

[1]李奕,韩海.基于站城一体化发展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城市设计探讨——以成都市火车南站为例[J].城市建筑,2016,(15):52.DOI:10.3969/j.issn.1673-0232.2016.15.043.

[2]王永祥.区域快线平谷线“徐辛庄站”站城一体化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7.

[3]刘震宇.城市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4]任帅.从“站场一体化”走向“站城一体化”——以义乌高铁站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交通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2015:10.

[5]覃晴.站城一体化开发理念在深圳前海枢纽的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15,28(0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