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16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林树德

林树德(海南省陵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572400)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肺隔离症患者的16层螺旋CT和临床表现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来显示病变的供血动脉。结果8例肺隔离症患者经16层螺旋CT全部诊断正确,其供血动脉经图像后处理技术均证实为来源于主动脉分支。结论16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1-0109-01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的疾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常不为人们所认识,又因其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故常被误诊为肺部其它疾病,病人可长期被误诊而得不到有效治疗,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16层螺旋CT扫描技术及强大图像后处理软件的运用,被广泛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本文收集整理8例经16层螺旋CT诊断、部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并复习有关文献,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在诊断肺隔离症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6岁。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咳嗽、咳痰偶伴咯血、发热6例,反复胸闷、胸痛2例,在胸部常规检查时发现异常征象而进一步经CT检查确诊。7例均手术证实,1例未做手术及治疗。

1.2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使用GE公司br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水平至肝底水平,先平扫,后增强,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ml,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3.0ml/s,延时25s开始扫描。扫描参数为:螺旋扫描方式,120kV,160mAs,层厚5mm,螺距0.938:1,重建层厚1.25mm,间隔1.0mm,使用GEADW4.4工作站行后处理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技术等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关系。

2结果

2.1胸部CT表现8例肺隔离症均为单发,且均发生于左侧,其中,左肺下叶7例,左肺上叶舌段1例。7例叶内型,1例叶外型。囊实性肿块6例,表现为实性软组织成分内有囊变区,可见含液气平面的囊状透亮区,壁较薄,上缘清晰;实性成分可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实性肿块1例,为软组织密度,边缘尚清晰,增强后有明显强化。1例表现为局部肺野内增粗的血管结构,其周围见肺气肿征。增强后横断扫描8例均见有血管样明显强化影自主动脉分支进入病灶,其中7例为降主动脉分支供血,1例为腹主动脉供血,均为单支供血。图像经后处理后使用工作站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均能清晰直观立体显示8例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起源、走行、和数量,均来自胸或腹主动脉,血管进入病变组织内,为单支动脉供血。8例病灶供血动脉均来源于胸或腹主动脉,静脉回流至肺静脉或奇静脉系统。

2.2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7例中,叶外型1例行单纯切除,叶内型6例行肺叶切除。6例胸主动脉异常供血,1例腹主动脉(膈下)异常供血,异常供血动脉直径为0.3-1.5cm。2例异常静脉回流至奇静脉系统,5例回流至肺静脉。术后病理叶内型6例,叶外型1例。

3讨论

3.1肺隔离症的病理及分型:肺隔离症又称为支气管肺隔离症,是一种肺的先天发育畸形,因一部分肺发育不全,并与相邻正常肺分离,其血液供应来自体循环,由于来自主动脉的血氧含量与来自肺动脉的完全不同,使该段肺组织的呼吸无法进行,因而发育不全,形成肺隔离症。其内可有不规则的小支气管样结构存在,但无肺功能。根据隔离的肺与正常的肺组织表面有无共同的脏层胸膜分为叶内型、叶外型和混合型,常主要表现为肺部软组织肿块、囊肿或囊实性肿块。肺叶内型是隔离肺与同侧正常肺组织被同一层胸膜包裹,隔离肺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肿;肺叶外型是隔离肺组织有独立脏层胸膜包裹,为副叶或副段。大多数肺隔离症属于肺叶内型,且左肺下叶发病率高,混合型较少见。各类隔离症有相对恒定的发病部位,其中叶内型好发于两下肺,尤其好发于左下肺后基底段;叶外型好发于肺底与横膈之间,亦常发生于椎旁,偶可发生于膈肌、纵隔、心包和后腹膜等部位,由独立的胸膜包裹。叶内型通常由胸主动脉供血,叶外型通常由腹主动脉上部供血,叶外型常合并其他畸形,症状出现较早,通常在儿童时期就确诊。

3.2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近年来随着CT特别是16及以上多层螺旋CT以及高级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的应用,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已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螺旋CT采用容积扫描及血管成像技术,层厚更薄、速度更快、血管中对比剂浓度高,加之工作站强大图像后处理功能,更易显示细小血管,故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重建成像已成为一种可靠的无创性诊断肺隔离症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CT后处理的功能很多,本组病例的图像后处理成像采取了CT血管成像与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相结合的技术,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或任意方位观察病灶的形态及结构,可完整和直接显示隔离肺的供血动脉的解剖形态。诊断肺隔离症CT表现主要有4种类型(1)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2)实性软组织肿块;(3)囊实质性肿块;(4)局部肺野内增多增粗的血管结构,此型罕见。增强CT扫描,囊实性肿块表现为实性软组织成分有较明显强化,而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肿块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并有明显强化。囊性肿块表现为液性密度,无强化,但周围可见强化异常的血管影包绕。因此一旦发现两下肺尤其是左下肺后基底段囊性或实质性肿块,并证实由主动脉供血时,肺隔离症的诊断基本可成立。叶内型极易发生感染并液化坏死,以致和支气管相通形成液气囊肿,但叶外型感染的机会较小。多数患者因隔离肺囊性变并发生感染,而出现肺部感染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等。因此,当临床上出现下肺反复感染的病例,尤其年轻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及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术前准确诊断肺隔离症成为可能。16层或更多层螺旋CT诊断肺隔离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利用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如VR、MIP、MPR等清晰直观显示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和分支,进一步了解病灶毗邻关系,具有无创、快捷等优点,对其范围、大小和形态进行准确评估,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信息。因此,16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632.

[2]李松年,唐光建.现代全身CT诊断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2-423.

[3]刘进康,夏宇,杨迎,等.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2):116-118.

[4]陈波,刑宁,肖越勇.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支气管肺隔离症[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4):63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