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对比分析

卢洪栋

(哈尔滨工业大学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和埃索美拉唑组各30例,奥美拉唑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埃索美拉唑组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奥美拉唑组总有效率93.33%,埃索美拉唑组总有效率90.0%,两组总有效率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奥美拉唑组不良反应发率为20.0%,埃索美拉唑组不良反发生率为10.0%,奥美拉唑组高于埃索美拉唑组,差异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与埃索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肯定,均具有较高的止血效果,埃索美拉唑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041-02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主要包括食管出血、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严重会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治疗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抑制胃酸分泌,主要对抑制餐后及五肽胃泌素刺激的酸分泌、不易产生耐药性[1]。对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采用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和埃索美拉唑组各30例,奥美拉唑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4~86岁,平均年龄50.5±5.5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胃溃疡6例,复合性溃疡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6例。埃索美拉唑组,其中男性20例,女10例,年龄16~82岁,平均53.5±5.5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胃溃疡5例,复合性溃疡2例,急性胃黏膜病变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治疗,禁食、扩容,止血剂治疗。奥美拉唑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注射液40mg,静脉注射,1/d,也可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每晚1次,口服。埃索美拉唑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埃索美拉唑片剂40mg/片。用法:每日1次,每次1片,口服。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临床总有效率,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数据。显效:治疗3天内未出现呕血、排黑便,或大便潜血阴性,生命体征平稳,胃镜检查未见活动性出血点;有效:治疗4~5天内未出现呕血、排黑便,或大便潜血阴性,生命体征平稳;无效:治疗5天后仍有呕血、黑便及上腹部症状或经电子胃镜证实仍有出血[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率(%)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奥美拉唑组30例,显效21例(70%),有效7例(2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埃索美拉唑组30例,显效20例(66.67%),有效7例(23.33%),无效3例(10.05),总有效率90.0%;两组总有效率水平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奥美拉唑组发生不良反应6例,其中头晕2例,头痛1例,腹痛1例,腹胀2例,不良反应发率为20.0%;埃索美拉唑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共中恶心1例,腹胀2例,不良反发生率为10.0%;奥美拉唑组不良反应高于埃索美拉唑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部位以十二指肠为最多,此外依次为胃、食管、吻合口。大多数上消化道出血可以通过急诊内镜迅速进行判定,诊断困难患者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正确诊断。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以呕血、黑便为主,伴有因血容量减少引起的周围循环障碍。

凡发生呕血或便血的病人,应收住院,重症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病情变化。必要时给吸氧及镇静剂治疗[3]。抑酸剂能提高胃内pH,既可促进血小板聚积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

奥美拉唑临床使用且迄今使用最为广泛的质子泵抑制剂,通过转化为亚磺酰胺与质子泵(H+-K+-ATP酶)巯基形成不可逆结合而抑制壁细胞H+分泌到胃腔。奥美拉唑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明显优于H2受体阻滞剂。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能在壁细胞泌酸微管的高酸环境中浓集并转化为活性形式,作用和作用机制同奥美拉唑。因此该药物首过代谢率低,血浆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24小时内对胃酸的抑制作用显著而持久。在口服给药时,约1~2小时后到达血浆峰浓度,吸收迅速[4]。

本研究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奥美拉唑治疗和埃索美拉唑治疗,两组治疗效果明显,总有效率奥美拉唑组总有效率93.33%,埃索美拉唑组总有效率90.0%;两组总有效率水平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拉唑组发生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发率为20.0%;埃索美拉唑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发生率为10.0%;奥美拉唑组不良反应高于埃索美拉唑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肯定,止血效果满意,效果相似;埃索美拉唑不良反应比奥美拉唑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霞.埃索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34):85-86.

[2]冯文冶.用埃索美拉唑与用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药论丛,2013(5):71-72.

[3]张蔚,徐学田,杨帆.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5):232-233.

[4]胡慧,胡海燕.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2,24(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