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肠道头孢菌素临床药理作用探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非肠道头孢菌素临床药理作用探研

时广智

鸡西市精神病防治院158100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抗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新的药剂被不断研发出来,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抗感染药物的出现,降低了患者在术后或生病时,因感染而延缓康复效果,甚至导致死亡。而作为临床医疗中最常使用的抗感染药物,非肠道头孢菌素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因其具有副作用小,药效时间长,耐受性好等特点,在抗感染治疗中被广泛使用。本文将对非肠道头孢菌素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做详细介绍,分析其药理,为医疗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肠道头孢菌素;临床;药理;应用

作为医疗中最重要的抗感染药物之一,非肠道头孢菌素按照发明时间的前后,可以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以及第四代。与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的抗生素相比较,非肠道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更广,药效时间长,有良好的耐受性,能够有效对付厌氧菌,并且副反应较小,除了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肠球菌,在与其他菌进行反应时,耐药变异体不易出现。此外,非肠道头孢菌素在水溶液中有较好的稳定性,在通过静脉注射输送后,药物浓度能够很快在身体组织以及血清中达到有效值。在目前的门诊治疗中,此类药物主要用于骨髓炎、肺炎、心内膜炎、骨盆炎、细菌性脑膜炎、蜂窝组织炎、无并发症出现的肾盂肾炎以及慢性肺部感染等的治疗。

1结构及其抗菌活性

头孢菌素为环状结构,能够对分子进行广泛修饰,且对C1位以及C3位原子可以进行特殊修饰,并形成分子模型式构效关系,通过这种修饰,研制出许多具有明确抗菌谱的头孢菌素的衍生药物。若是在C1位置将甲氧基引入,或者将二氢噻嗪环位置上的硫原子使用碳原子或氧原子进行取代,就能够得到有不同药理作用的头孢菌素衍生物。以下将分别对四代头孢菌素进行分析。

在一代头孢菌素中,R1是简单的噻吩环个体,并且其酰基侧链上的α-C原子尚未被取代。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链球菌以及葡萄球菌能够起效,但无法对革兰氏阴性菌和肠球菌发挥效用,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且其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的作用会随着酰基侧链亲脂性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二代头孢菌素使用头孢羟唑将羟基引入至酰基侧链的α-C原子上,使其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效用增强,而头孢氨呋肟对甲氧氨基的引入,也对除肠杆菌、类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外的β-内酰胺酶增强了稳定性。此外,在头孢菌素含有甲氧氨基的情况下,能够对泄殖腔肠杆菌、沙雷氏菌、绿脓假单胞菌中带有的头孢菌素酶产生诱发作用。

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属于典型的R7中包含甲氧氨基以及氨基噻唑基的分子结构。其中,决定了头孢菌素的内在活性的是氨基噻唑基,它能够促进头孢菌素对药理学受体亲和力的增强,例如青霉素结合蛋白,尤其是包括头孢吡、头孢曲松、肟头孢氨噻在内的革兰氏阴性菌中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如果像头他定则那样对绿脓假单胞菌Acinetobacter与Burkholderta的作用增强,相对减弱其对葡萄球菌的作用,亚胺丙基取代了R7中的甲氧氨基。所以,甲氧氨基和对葡萄球菌中抗菌活性有关联。

甲氧氨基也存在于头孢吡肟的结构当中,由于R3是带有正电荷的甲基吡咯烷基,能够对药物的穿透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特别是绿脓假单胞菌膜能力进行增强,因此其对假单胞菌仍然具有较高强度的抗菌活性。一般来说,R3抗菌活性增强时,R3是包括头孢哌酮、头孢羟唑、头孢羟羧氧、头孢甲肟或头孢替坦在内的硫甲基四氮唑环,但由于抗菌活性提高时会对维生素K的合成进行干扰,因此会有出血倾向,尤其是饮酒人员,会在体内发生戒酒硫样反应。将甲氧基引入7为碳原子,这种结构的头孢菌素被称为头霉素,主要包括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和头孢氰唑。通过对药品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头孢西丁可以对革兰氏阳性菌产生较强作用,头孢替坦能够对革兰氏阴性菌产生较强作用,头霉素作用于β-内酰胺酶,有很好的稳定性,并对类杆菌属具有特异活性。

三代头孢菌素有广泛的抗菌范围,但若使用不当则会造成菌群出现失调,导致肠球菌、葡萄球菌感染等二重感染。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地嗪不仅有广泛的抗菌范围,还可以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在进行治疗时,可以对同时患有感染以及免疫功能低下问题的患者提供抗菌疗效,并提高其免疫力。而与三代头孢菌素相比,四代头孢菌素有更加广泛的抗菌谱,对抗G+菌特别是肺炎球菌和链球菌等增强了很高的活性,若使用不当,会引起念珠菌属的真菌二重感染。四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唑兰以及头孢匹罗也能够作用于对普通头孢菌素不甚敏感的粪链球菌,要抗耐MRSA的活性,则可以使用头孢瑟利。以上四种都能对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类杆菌产生较强活性,与头孢他定对绿脓杆菌的抗耐作用有相同效果。

2药动学

2.1吸收

口服给药是常用的给药途径,但若药物无口服剂型(如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或肠吸收功能差时,如发生腹泻、恶心、呕吐和术后以及某些严重感染情况时,就必须使用非肠道给药。通常,非肠道药物都是通过静脉输注来达到体内最大血药浓度,而肌肉注射可以作为静脉输注后的跟踪治疗,它也是儿童的给药途径之一。由于大多数头孢菌素尤其是一些很有效的头孢菌素的胃肠道吸收有限,因此,只能非肠道给药,而且非肠道给药与口服给药相比,在血清和组织中均可获得较高药物浓度,如静脉输入1g头孢菌素类药物后血清浓度可达40~150mg/L-1,是口服后血药浓度的10倍。因此,就门诊病人的疗效和依从性而言,头孢菌素类非肠道给药优于口服给药。

2.2分布

所有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布容积(Vd)都受细胞外空间的限制。非肠道头孢菌素的Vd是体积的15%~40%,蛋白结合率高的头孢菌素,其Vd低,而蛋白结合率低的则青霉素结合蛋白Vd高,但蛋白结合率对头孢菌素的组织渗透没有明显影响。第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能够渗透到脑脊液,常见的脑膜炎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大肠杆菌及偶见克雷白杆菌都对第三代的头孢菌素敏感。

2.3排泄

非肠道头孢菌素大多为极性水溶性化合物,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泄,而头孢曲松的40%和头孢哌酮的70%是由胆汁排泄。在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中,只有头孢氨噻能在一定程度上被非特异性酯酶代谢成去乙酰头孢氨噻,其活性比母体化合物略小,在体外已显示它与母体化合物有协同作用。剂量间隔取决于血清半衰期、对靶位微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及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头孢匹胺在健康人体内具有消除半衰期长、组织分布广、体内药物浓度高、主要经胆汁以原形药物排泄等特点。

3结语

非肠道头孢菌素能够通过尿液排出,是具有极性水溶性的化合物,其中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大部分是通过胆汁进行排出,其清除半衰期一般在2小时以内,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患者每日3次进行服用。三代、四代头孢菌素药物虽然半衰期较短,但抑菌浓度较低,可以每日2次进行服用,减少了患者的服用量。需要严格对非肠道头孢菌素的应用,确保患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林琳,林英桦.非肠道头孢菌素临床药理作用分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1(4):390.

[2]于梦玲.关于非肠道头孢菌素临床药理作用探究.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