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情绪对注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探究情绪对注意的影响

赵赞

赵赞

(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摘要:情绪信息会对注意产生特殊的影响,不同的情绪刺激,会驱动个体产生不同的注意偏向。在注意瞬脱现象基础上,使用快速视觉呈现任务范式考察有关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加工特点是近年新兴的一个方向。文章重点介绍了该范式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并分析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注意;情绪;注意瞬脱;快速视觉呈现

中图分类号:B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6-0000-01

一、引言

有研究显示情绪信息会对注意产生特殊的影响,尤其是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增强和注意偏向。在注意瞬脱现象基础上,考察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加工特点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方向。

注意瞬脱是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范式,要求被试在一系列无关刺激(分心物)中对其中的两个具有显著性特征的目标刺激(第一个目标为T1,第二个目标为T2)进行识别,发现当两个目标的时间间隔在200-500ms时,对T2的识别正确率明显下降,这就是注意瞬脱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情绪刺激作为快速视觉呈现任务中的T1或者T2,通过情绪刺激对注意瞬脱现象的影响来考察个体情绪信息的加工特点。

二、情绪刺激在不同位置上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当情绪刺激作为靶刺激出现在T2位置上时,相对于中性意义的刺激,情绪刺激会提高T2的识别率,从而会减小注意瞬脱。Anderson(2005)利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考察了正常个体对情绪词和中性词的注意瞬脱现象。实验中,每个刺激序列包括15个项目,包含2个靶刺激和13个分心项。第一个靶刺激(T1)均为中性词;第二个靶刺激(T2)或为情绪词,或为中性词。T2出现在T1出现后的第1-7个后位置。实验发现,在“注意瞬脱”现象发生的时间段内,正常被试对消极含义T2的报告准确率要显著高于中性含义的T2。说明消极含义的T2捕获了被试的一部分注意。此外,也有一部分研究证明情绪刺激作为靶刺激出现在T1位置上也能影响注意瞬脱,当采用情绪刺激作为T1比其他中性刺激作为T1所产生的注意瞬脱现象明显增大。可以看出,情绪刺激作为靶刺激无论出现在T1还是T2位置上,都提高了靶项目的识别。

Schwabe等人(2010)对T1和T2的情绪性同时进行控制,实验结果发现当T1和T2同时为情绪刺激时对注意瞬脱造成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一方面说明情绪刺激T1是情绪对注意瞬脱影响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从而支持了知觉干扰理论,即认为对注意瞬脱是由于T1的加工占用了较多的心理资源,只留下较少的资源给T2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尽管T2也是情绪刺激,但当T1捕获了个体大量的注意资源以后,情绪性的T2并不能同时捕获个体大量的注意资源,说明了情绪信息捕获注意受可利用的注意资源数量的影响。

(一)个体差异。

有研究发现,和青年人以及中年人相比,老年人会出现更高水平的正性效应。所谓正性效应是指对正性信息的回忆要好于负性信息的回忆的现象。对于特殊的情绪刺激(比如蜘蛛,蛇等)老年人也和青年人有着相似的主观情绪体验,甚至能编码以词汇形式出现的情绪信息。Langley等人(2008)用快速视觉呈现任务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考察。他们采用正性、负性、中性的情绪词作为T2,同时对任务难度进行控制,考察老年人和青年人在情绪词汇识别上的差异。结果发现,注意瞬脱发生的时间段内,无论任务难度高低老年人表现出了比青年人更明显的正性效应。说明在辨别靶刺激的时候,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受情绪信息的影响。

(二)注意资源是否起作用。

有研究表明,情绪信息是自动加工的,不需要注意参与。而Lavie认为刺激信息能否被加工依赖于刺激信息的可利用的加工资源。如果对靶子的加工消耗了全部的资源,没有剩余资源对其他刺激进行加工,那么其他刺激就不能进入知觉.。

Stein结合Flanker范式对注意资源进行了控制,高负载条件下T1两侧伴随不同的面孔,低负载条件下T1两侧伴随相同的面孔。T2为正性表情面孔或者负性表情面孔,其余分心项为模糊面孔。要求被试首先判断T1面孔的性别,然后判断T1之后是否出现过完整的面孔(T2)。研究结果发现,注意瞬脱发生的时间段内,在低负载条件下,负性面孔比正性面孔更容易识别;在高负载条件下,负性面孔和正性面孔的识别率差异不明显。说明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加工并不是自动的,而是和可利用的注意资源有关。

(三)是唤醒值还是情绪效价在起作用。

以往研究将情绪分为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进行考察,认为负性情绪更容易引起个体的注意,而正性情绪能否引起个体的注意偏向未能得到一致的结果。近年来一些研究试图从唤醒值和情绪效价对情绪对注意的影响进行考察。最有趣的是Most(2007)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采用性刺激这一正性的高唤醒的刺激作为分心项出现在T1的位置上,让被试集中注意力判断T2。结果发现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比如提高对被试的奖励以及加强被试的注意定势,都没能改变被试对性刺激的注意,相对于一些低唤醒值的负性情绪刺激相比,高唤醒值的性刺激明显的增加了注意瞬脱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引起个体注意偏向的是情绪刺激的唤醒度,而不是情绪效价。

(四)RSVP范式的新发展。

研究者使用情绪刺激作为分心项出现在T1的位置上,并不要求被试识别,只要求被试注意情绪刺激后边的某个靶子。由于情绪刺激更能捕获个体的注意,所以也会造成T2识别所需的注意资源不足,从而产生注意瞬脱。最初采用这种方法的是Smith和Most,他们以负性刺激信息取代情绪词作为情绪刺激信息,通过情绪条件反射实验来探查负性含义刺激对注意的影响。以Smith等人的研究为例,他们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立条件反射阶段,以令人讨厌的白噪音作为非条件刺激。出现汽车或者鸟类图片的同时呈现噪音1000ms,建立条件反射。第二阶段为注意实验阶段,采用快速视觉呈现的方式呈现图片,每个刺激流包含一些建筑图片和一个向右旋转的图片,要求被试寻找旋转的图片并且报告图片的旋转方向。情绪条件图片或非情绪条件图片出现在靶子前200ms或者800ms的位置上。结果发现,相对于没有建立情绪条件反射的图片,建立了情绪条件反射图片后200ms位置上的靶子的识别受到了损害。从而出现了情绪诱发的注意瞬脱。这种新颖的研究方法的产生一方面有力的证明了注意瞬脱的知觉干扰理论,另一方面也扩展了研究思路,丰富了研究手段。

三、总结与展望

目前神经生理研究相当有限,不同研究所取得的结果也不太一致。认知和情绪的脑神经基础是目前比较受关注的前沿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结合先进的神经生理技术解释人类情绪产生和加工的脑机制。而快速视觉呈现任务与很多神经生理技术(比如ERP、fMRI等)有着很好的兼容性。ERP技术在时间分辩上具有优势,而要探讨情绪活动的功能定位问题以及脑区间相互作用关系,则需要结合fMRI等技术手段进行研究。此外,通过生物反馈仪也可以为对被试的情绪状态提供生理指标。各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手段,并且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