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郜彩斌1胡彦飞2霍显浩1刘仲涛1(通讯作者)

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宁夏银川750004)

(2同心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宁夏吴忠751300)

【摘要】本文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26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进行干预,旨在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治疗的作用及体会。方法:均对26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治疗过程均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最后利用GOS完成评估预后。结果:9例患者安全度过脑水肿期,经过临床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剩余17例患者则接受脑挫裂伤灶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此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随访结果:恢复良好12例,轻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6例,死亡患者4例。结论:颅内压监测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争取保守治疗机会;当患者病情加重时,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为病人争取最佳手术时机,获取生命机会。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额叶脑挫裂伤;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041-02

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问题便随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额叶脑挫裂伤早期不会影响患者意识,但随着脑水肿时间的延长,病情将会随时出现恶化,若未得到及时抢救,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可见,对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进行早期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十分必要[1]。基于此背景,本文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6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治疗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应用此方法进行治疗的26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20~75岁,平均(42.5±3.3)岁。交通事故18例,坠落伤8例。GOS评分为:处于13~15分内的患者3例,处于9~12分内的患者5例,处于6~8分的患者3例,处于3~5分内的患者2例。

1.2影像学资料

对26例患者均进行CT检查,18例患者均出现额叶脑挫裂伤灶(8例单侧,10例双侧),且部位无变化,病理表现为挫裂伤灶及脑水肿,8例患者除有额叶挫伤外,还合并有颞叶不同程度挫伤。

1.3颅内压监测

对26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均予以持续性创颅内压监测及其他临床干预后。结果患者GOS评分小于8分,并表现为额叶挫裂伤灶及水肿严重。医护人员需排除患者呛咳、哮喘、癫痫等干扰因素,据患者颅内压数值拟定治疗方案[2]。当患者颅内压持续5min在20mmHg左右,相关医疗人员应及时应用甘露醇、高渗盐水对患者进行脱水治疗,防止患者出现严重脑水肿现象;若颅内压波动于正常范围,则只需为患者进行正常护理即可[3]。基于此,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

1.4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定其是否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本次治疗结果:9例患者出现轻度脑水肿,无需进行手术;17例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除此之外,若患者属于单额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可采取冠切单额开颅或翼点入路;反之,双额脑挫裂伤则采用冠切双额开颅并保留中间骨桥。简而言之,无论单额脑挫裂伤或双额叶脑挫裂伤手术病人,术中都必须彻底清除额叶挫裂伤灶及血肿,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同时均置入颅内压探头。

1.5基础治疗

为有效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在干预过程中可选用高渗盐水对电解质进行调节,使之稍高于300~320mOsm/kg即可,除此之外,患者还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导致患者机体无法快速适应环境变化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4]。

2.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其中17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3例患者术后康复出院,4例患者术后颅内压持续监测提示颅内压居高不下,血管痉挛、脑水肿明显,最后死亡。对所有患者进行半年随访,其中恢复良好(GOS5分)为14例,占53.8%;轻度残疾(GOS4分)为2例,占7.7%;重度残疾(GOS3分)为8例,占23.1%;死亡患者(GOS1分)为4例,占15.4%;无植物生存(GOS2分)患者。

3.讨论

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多为减速性损伤,枕部直接受力,易出现枕骨骨折。额叶脑组织的摩擦、碰撞通常会造成脑水肿,随后受损病灶表现灶性出血,甚至转化为大面积脑挫裂伤灶[5],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对这些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观察,并在24h内对其进行复查。

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容易患中心性脑疝。在医学影像上显示为环池及四叠体池模糊或消失。若此情况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处理,随着患者的病情发展,受压部位将会依次向间脑、中脑、桥脑及延髓蔓延。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意识水平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暴躁等,甚至丧失视觉功能。对此阶段的患者应积极早期干预治疗,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反之,患者则会表现为昏睡,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去脑强直。最终导致瞳孔不规则、固定于中间位置,从而引起自发的伸肌姿势和巴氏征阳性。由上述可知,若未能及时对早期患者进行干预,病情将会持续恶化,造成不可逆的缺血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此病理过程还可能会出现“Duret出血”的病理改变,换句话说就是脑干因受压而造成移位后,脑干供血穿支动脉受压,脑干受损,脑内血肿。

经国内外医疗研究后表明额叶脑挫裂伤为颅脑外伤中一种特殊类型,它存在危险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病理现象普遍表现为轻度精神症状,烦躁等,早期很少出现功能障碍。并且多数患者GOS评分普遍较高,早期患者意识清醒,但这并不代表移位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同,且位移程度不能作为判断患者病情的唯一依据,也不能作为手术指征。对这26例患者进行病况进行判定时,需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第一,患者意识清醒,GOS评分15分;第二,颅高压症状不显著,头痛感不强烈;第三,患者均不会出现小脑扁桃体疝,但额叶脑挫裂伤会造成中心性脑疝,其患者早期并不会出现早期脑疝现象;除此之外,中线移位情况高达2.5cm,需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并予以其颅内压监测,颅内压控制在17mmHg左右,持续密切监护后,颅内压可得到有效控制,若患者病情持续好转,可避免开颅手术[6]。

现阶段,许多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颅内压监测的指征为GOS8分以下,则可对额叶挫裂伤的患者放宽指征。但有其他专家学者认为,因中、高度双额叶挫裂伤患者极有可能出现脑疝及病情恶化[7]。可见,对患者及时进行深颅内压监测,便于及早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当患者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症状之前,及时对其进行急诊手术,挽救患者生命。

由上文可知,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能有效反映患者颅内压力状况,并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为脑疝提供最佳手术时机。但临床中易出现患者由于额叶受累而造成病情恶化的现象,颅内压升高会加重脑水肿程度,使得患者脑疝风险增大[8]。针对这类患者,医护人员则需对其进行镇静治疗,并对患者采取有创颅内压监测,以此保证患者在意识清醒且镇静状态时进行临床治疗。

4.结语

简而言之,在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根据其病例特点,及时对其进行干预,颅内压监测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争取安全的保守治疗,为患者争取最佳手术时机。由此可见,颅内压监测可提早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对其采取适当的医疗措施,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9]。望通过本文对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为未来额叶脑挫裂伤的干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段志新,马延斌,吴芳芳,等.对冲性额叶挫裂伤的临床诊治特点[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0):622-624.

[2]孟庆虎,孟华,丁漩,等.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额叶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CD].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5,1(2):81-84.

[3]周建萍,彭江娥,张帆.甘露醇在降低颅内压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11(8):510-511.

[4]林绍鹏,王煌胜,吴旭升,等.双侧额叶脑挫裂伤42例诊治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0):637.

[5]耿炯,羊正祥,缪伟峰,等.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4:180.

[6]邱平华,黄正华,林孟强,等.大剂量甘露醇联合甲强龙在严重脑挫裂伤脑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8):1229-1230.

[7]吴雪海,高亮,胡锦,等.颅内压监测指导双额叶脑挫裂伤高冠状开颅脑挫裂伤清除术79例[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2):103-106.

[8]曾令勇,刘阳,吴贵强,等.甘露醇对双额底脑挫裂伤迟发性脑水肿的影响[J].中华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42-43.

[9]江建军,郑海燕,林静辉,等.无创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7):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