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研奖励机制对科研水平的影响因素探究王豪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我国高校科研奖励机制对科研水平的影响因素探究王豪杰

王豪杰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昆明市650500)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技术人才、开展各类科学研究与探索、转化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据统计,国外很多先进的技术基本都出自高校的实验室,并且,社会各界对科研投入的精力和物力都是巨大的。以我国2006年为例,相关研发经费投入已达到3000亿元以上,其中高校的研究发展经费支出总额为276.8亿元,约占总投入的9.5%。那么,在大力投入高校研发经费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预期的任务,使得投入的经费产生更高的效益,这不仅是资金投入部门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相关高校要重视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科研奖励机制,从而发现影响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相关问题,进而来探究解决的策略。

一、我国高校科研奖励机制现状

高校科研激励制度起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默顿(R.K.RobertKingMerton),按照默顿的思想,,科学奖励制度从实质上讲是科学共同体通过对科学家所作贡献予以承认而实现对科学家的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1]。“马太效应”是默顿对社会心理现象的总结,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高校科研深受这一效应的影响,人们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组织的奖励很大程度上受到科研人员自身社会地位和学术威望的影响,那么社会地位较高、学术威望较强烈的科研人员,会不断的得到奖励,因为人们认为他们是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理应给他们,即使一个研究领域蹦出的黑马仍不能与之匹敌[2]。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高校科研奖励力度,而且,伴随着的是老师的工资、职称、荣誉等也都和科研挂钩,这才引起了一股搞科研的浪潮。高校逐渐的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慢慢的也都形成了与科研工作有关的制度条令,以此来鼓励高校的老师进行科研工作。我国高校科研奖励可分为几个方式: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目标奖励等。最常见的也就是物质奖励,同时,物质奖励也是支撑科研工作能够继续进行的主要因素,物质奖励表现在科研经费、个人奖励等方面。精神奖励则更多的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同时也是激励科研工作能够取得更多成果的重要的心理方式。目标奖励则是为了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的一种方式,是指定性的投放方式。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并不能够完全把奖励机制运用好,使得有时候过多地忽略了精神奖励,有时候忽略物质奖励等,所以造成高校科研水平普遍上不去的情况发生。完善高校科研奖励机制,使其更好的为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做贡献,是现阶段刻不容缓所要做的事情。

二、我国高校科研奖励机制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多余时间搞科研

当下,由于高校扩招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进入高校提升文化水平,这对于广大学子来说显然是一种好事,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是越来越多了,但教授课程的教师数量却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学生,这就给教师带来沉重的教学压力;同时,由于现阶段时代变化之快,导致教师要时刻调整自己上课的教案等,同样带来课下备课的压力。而且,青年教师面临着结婚、买房等许多经济压力,也是不能静下心认真搞科研的重要原因。所以,高校要想提高科研水平,必须发动更多的人去做科研,那么,如何能够使更多的人有时间、精力去做,这其实也是涉及到了科研制度方面的问题。

(二)奖励方式单一

我们所熟知的高校科研奖励方式更多体现在物质奖励,即根据教师所做出的科研贡献,提供适当的工资、奖金,甚至直接和评职称相关联。不可否认,这种奖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激发教师做科研的劲头,但并不是长久可取的一种方式。默顿曾说过,科学奖励只是一种看得见的激励方式,而科研人员最终所追求的是得到同行或更多人的认同。所以,在高校科研奖励制度中,精神奖励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教师们恰恰非常看重这方面奖励。在完成一项科研工作时,科研人员通常都会感受到自身学识在逐步提高的一种满足感,而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的制度不仅打消教师的满足感,而且还容易滋生重科研数量轻科研质量的不良风气。

(三)高校科研奖励的“马太效应”

缺乏统一的高校科研立项评审机制仍旧是现在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科研奖励中的“马太效应”是指学术威望高、科研立项项目规格高等的这部分人很容易再次申请立项,继而形成往复不断的这种现象,反之的那部分人更多的是因为没有项目或项目很少则很难立项。当然,经验和学识也是通过主持越来越多的项目而积累起来的,但科研本就是创新性的工作,如果只是一味的去照搬照旧以前的老思路走,就会失去创新性这种特质。所以,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对于提高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完善高校科研奖励机制,提高高校科研水平

(一)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注重科研工作教育

这部分更多要注意的是青年教师方面。青年教师普遍具有高素质、高学识、高能力的特点,他们有的刚从学生时代走出来,满怀热情与希望,并热切的盼望在工作中大有作为。缺点是缺乏相应的课程教学经验,不重视科研工作。所以,高校应着重去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经验,在院系和学校范围内多举办一些交流会、研讨会,多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并踊跃发言,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并成立教学和科研研讨小组,由一个或多个有资历的老师带头。在学校范围外,多多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公开举办的或相关协会举办的各种会议,并强调会后要做总结和心得体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方式来提高青年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多种奖惩方式相结合

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物质奖励只是用来维持科研工作能够继续进行下去的基本保障,而对科研水平起支撑作用的恰恰是个人的归属感。所以,在物质奖励方面,高校应根据适当情况做出适当的物质奖励,不能以高额的物质奖励为手段来提高科研水平,这样不仅不会达到目的,还可能营造一个科研功利心理;在精神奖励方面,一定要使科研贡献人员在同行业专家和单位领导面前获得一定的认同感,并做出表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还有,高校科研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并列运行,有奖有罚,奖惩分明,遏制科研不端行为。这样,奖惩方式相结合,不仅保证了高校科研质量,同时提高了高校科研水平。

(三)建立“马太效应”的补偿机制

第一,倡导高校师德,建立科研导师机制。高校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都是极少部分的,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吸取这部分教师丰富的经验,提升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呢?就是提倡师德教育,使青年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也能够不遗余力的教授给青年教师一些科研经验;同时以院系为单位建立科研队伍、科研小组,形成院系的科研组织。第二,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国家在科研管理中就推出了很多适合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如青年项目等,为广大青年教师提高机会,同时也适当的消解了马太效应链;建立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区分优势积累和创新的项目,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考察,提高科研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最后,如果并不能从补偿机制中走出“马太效应”的影响,那就低下头,放平心态,刻苦专研,提高知识去融入到科学共同体“核心群”里。面对保守的科学界,学会适应普朗克原理现象,正确看待晕轮效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年轻科学家唯一的选择[3]。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徐琴.科学奖励研究的默顿范式及其存在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23-27+37.

[2]刘娟,万文涛.科研奖励制度构建方式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6):10-11.

[3]孙敏,李侠.学会利用科学界中的马太效应与补偿机制[J].民主与科学,2010(3):34-36.

作者简介:王豪杰,男,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