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治疗中风病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1

穴位敷贴治疗中风病的疗效观察

李敏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武汉430015)

【摘要】目的:穴位敷贴可促进卒中患者的康复方法:选择我科20名患者给予相应的穴位敷贴治疗结论:20名患者均好转出院,穴位敷贴结合康复专科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风患者穴位敷贴中医治疗专科护理临床应用

Objective:themethodofacupointapplicationcanpromotetherehabilitationofstrokepatients:20patientsinourdepartmentweregivencorrespondingacupointapplication.Acupointapplication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specialnursingisofgreathelptothetreatmentofpatients.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244-01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依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临床表现为不同证候。穴位敷贴与针灸疗法一样,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营卫气血循行出入的通道,无论病从外入,抑或病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而经络上的穴位则是经气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运用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于皮肤穴位之上,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药气透到经脉,通过药物的刺激,从而达到改善经络气血运行的预防保健作用。某些中药能刺激穴位,使局部温度增高,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穿过毛孔,不断进入淋巴液、血液而发挥药理作用。还可能通过刺激穴位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机体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反射性地调整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我科应用穴位敷贴辅助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中风后患者20例,其中半身不遂13例,上肢不遂3例,下肢不遂4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5岁。穴位敷帖中药由科室提供。

1.2方法

患者西药治疗以降脂抗凝、营养神经、控制危险因素、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药以活血化瘀为主;穴位敷贴治疗选取的穴位为上肢不遂: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不遂:阳陵泉、足三里、涌泉等。使用时,均为清洁皮肤,贴于相应穴位,6-8小时后揭除,隔日,再贴上新的穴位敷贴。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患者大多治疗两个疗程。

1.3疗效标准Barthal指数评分见下表

2.3治疗2~3个疗程后,Barthal指数评分分数均有提高,尤其是治疗轻、中度依赖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3讨论

基于中医理论的基础,科室每年开展的“三伏敷”则是顺应四时特性而变通应用的一种中医传统外治疗法。通过药物对穴位、经络的温热刺激,促进气血运行,激发人体自身抗病机制,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冬季天气寒冷,因此选在“三伏”时节进行穴位贴敷,扶正祛邪,调补阴阳,能够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对于中风患者来说,在呼吸系统及疼痛等方面有更好的疗效[3]。

中风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外之外。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2]。中风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而且由于中风病残率高,因此要注意康复训练。加用穴位敷贴治疗,可以持续不间断的作用于相应穴位,达到祛风痰、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使用时无疼痛,方便安全,对中风后半身不遂能够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恢复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

[1]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诊疗评定标准.中国中医药学报,1986,(2):56-57.

[2]徐木林.痰与心脑血管病.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

[3]黄培新.中风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脑病理改变的相关关系研究.新中医,19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