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基点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3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基点的转变

王继云杨军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经历了从理念论基点到人本主义基点再到实践基点的转变过程,“实践基点”的社会发展理论成就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形成。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基点的转变有助于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把握。

关键词:社会发展理论理念论基点人本主义基点实践基点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5-0089-02

自从“共产主义的幽灵”被逐出了它过去占据的大多数地盘,世界资本主义预言,“共产主义的幽灵”被逐出中国大地为时不远了。同时,我们自己的一些人也不再相信“共产主义的神话”了。“共产主义的幽灵”真的被消灭了吗?我国的市场经济是驱赶“共产主义幽灵”的魔杖,还是我们走向共产主义的柱杖?为了认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探索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基点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否定私有制、论证共产主义合理性的第一个基点是理念论基点。

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受黑尔格理念论的影响,从客观理念出发理解现实问题,认为现实是理念的实现,现实应该服从理念。例如,关于现实的国家和理念的国家,马克思说:“国家应该是政治的和法的理性的实现”“当一个国家离开了国家的概念时,世界历史就要决定其是否值得继续保存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作为理性的体现应当是实现民主、平等、自由的,而封建专制国家却剥夺人民的民主、自由的权利。这样的国家应当灭亡,代之以民主的国家。但是后来,他们发现所谓民主国家,也不是理性的真正体现,同样充满着不民主、不自由、不平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制度才是真正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才是真正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合乎理性的制度必然会实现。这样,早期的马克思、恩格斯就通过对黑格尔的理念论哲学的思考而走向共产主义。

恩格斯把他们的共产主义称为“哲学共产主义”,因为这种共产主义起源于德国哲学。恩格斯说,“德国的哲学经过长期的痛苦的摸索过程,也终于达到了共产主义”“德国人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德国哲学,就是黑格尔哲学。恩格斯还指明了共产主义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他说:“共产主义是新黑格尔派哲学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抵抗都阻止不住它的发展。”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抽象的人性、人的“类本质”作为基点,论证了私有制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第一,论证了私有制不是神圣的、永恒的东西。

资产阶级普遍认为,私有制是神圣的、永恒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一事实。……它把应当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前提。”他们“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事实。”马克思为自己定下这样的任务:说明私有制的起源,进而说明私有制的非神圣性、非永恒性。

马克思一开始认为,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马克思说,“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化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在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马克思又认为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第二,论证了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它使人失去人性,是不合理的、应该克服的东西。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本主义为基点极力说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非人性。他说,在异化劳动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

第三,论证了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根源应该到“人本身”中去寻找,也就是从人的“类本质”中去寻找。异化劳动不是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是“人的本质”发展的产物。这样,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看作发展的主体,把异化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

第四,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复归。

由于马克思把异化看作“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他就顺理成章地认为,人本身在其发展的另一阶段上,就会向人复归,使人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马克思把这种共产主义称为人道主义:“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为自己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确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他们主张从实践出发来考察社会历史,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他们否定了人本主义基点的社会发展理论,确立了“实践基点”的社会发展理论。“实践基点”的社会发展理论对私有制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论证可以大致如下:

社会发展的主体不是“理念”,也不是“人”或人的本质,而是在一定关系中从事着物质活动的现实的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处于两种关系之中,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体现;在生产中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也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一定的政治的和观念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统一,又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的进一步发展,便会与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导致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演变成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于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会到来。由此可见,一定的社会形态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必然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私有制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生产关系,也会在生产力更高的发展阶段上消灭。作为私有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最高形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必然是自我否定的。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物质力量,正是资本主义自身的产物——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不是别的,正是私有制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后必然产生的自我否定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基点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从实践出发、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矛盾运动出发,来考察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理念论基点”和“人本主义基点”的否定,形成了“实践基点”的社会发展理论。“实践基点”成就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形成。

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的一百多年,实践基点的社会发展理论在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并没有始终贯彻下去,而是偏离了最初的实践逻辑,即不是以本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为依据,而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得出的、针对特定情况的具体结论为依据。活的马克思主义演化为僵化的教条。理论原则,成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成为理论逻辑的核心。

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否定,首先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接着也在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的一部分社会学说中,提出的“人道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这种理论批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人道、缺乏人性,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应该是人道的、符合人性的社会。很明显,“人道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一种“人本主义基点”的理论。这种理论仍然从人性出发来思考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理论没有导致“人道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实现,而是否定了社会主义。

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还有另一种否定,那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实践逻辑”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践基点”的社会发展理论,这种理论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思考和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中国的实际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我们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人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历史的“早产儿”。但是,“早产”也是由具体历史条件造成的,早产下来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婴儿。“早产论”可以用来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基础还不稳固,需要走符合自己特殊情况的成长道路,但是,绝不能以“早产”为由而抛弃新生的社会主义。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很落后。这也是由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我们新生的社全主义不是发达资本主义的否定物,而是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否定物。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本文系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途径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370);2011年度阜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继云(1976-),男,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安徽阜阳,236041)。

杨军(1970—),男,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马哲博士(安徽阜阳,23604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4,184,546-547,591,575,588,575-576,591,250-25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49-45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9,594-595页。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6,47,57,57,57,47,49,50-51,59,77,3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4页。